第 2384 期(2010 年 5 月 2 日) ◎ 靈修果園 ◎ 王芃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彼得為我們梳理出兩種受苦的原因,並指出發怨言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一種是因為自己的作惡、好管閒事而惹來麻煩纏身,這樣的受苦就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了,應當恨惡的是自己,怨不得別人,怨不得環境。其實許多怨氣的產生,究其根源皆在於自身。這個時候,與其抱怨環境對我不公,別人對我有偏見,不如改變我自己。我們的身體和靈性是否健康,就看我是否能夠這麼做。
另一種受苦的原因是為基督的緣故。在事奉、跟隨主的一生中,難免因誤解、毀謗、威嚇而受委屈、受傷害,遇到這些事情,不要覺得奇怪(彼前四12),完全沒有這些事情,那才叫奇怪呢!不要為此發怨言,灰心、失望,甚至不知何去何從。要明白這些是平常事,我們就能坦然處之。這樣的受苦,在彼得看來,不是令人沮喪、羞恥的事,反而要以此為蒙召,以此為喜樂。因為這是以自己微不足道的方式,參與了基督的受苦。(彼前四13)
說到底,我們在發怨言的時候,常常是尊我為大所致,以自己為衡量事物的尺度,不遂己意,就口發怨言。彼得為我們提出的解決之道是,尊主為聖,心存盼望,以溫柔、敬畏的心來以善報惡(彼前三15)。如此,心中的怨氣自然就會煙消雲散,代之而起的,是感恩,是雨過天晴後的歡喜、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