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天教會富起來


2257 期(2007 年 11 月 25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我們的政治領袖卻認為,送舊迎新才是一個社會進步的象徵,但假設有天你富起來了,打算花點錢裝修家居,也總會找個辦法,至少置個木架,保存最珍貴、最有價值的東西。想在香港找尋經歷翻新後,歷史價值依然完好年無缺的建築物的確不易。」

  《am730》14.11.2007

  「舊的不去,新的怎會來?」電視廣告如此說,難怪這個城市到處都在拆、拆、拆,把舊的統統推倒,建成一排排墓園般的屏風樓。

  小時候上教堂,先行經一條林蔭小路,斜路頂有棵木棉樹,春夏交替時滿天都是飄揚的棉絮。教堂建在山坡,拾級而上踏的是麻石石階,旁邊的扶手也是麻石造的,表面凹凸不平卻不刺人。教堂的大門是木造的,共有四扇,蠟打得光光亮亮,上面刻有通花圖案,仿照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學風格。上主日學時用的書桌是古老的桃木舊傢具,不用抽屜,是掀開桌面木蓋的那種,幾年前在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香港教育百年展」也曾見過。

  除了在大堂的主日崇拜,唱聖詩時很少用詩本,只是用木造的詩架,歌詞就是寫在淡黃色或淺米色的紙張上,字體很工整,用的是正體字,錯別字從未出現。唱完一首聖詩要翻到後面才可以唱另一首。領唱的傳道人如是女性多穿旗袍,她說話字正腔圓,從沒懶音,唱起詩來聲音宏亮,頗有歌唱家的風範。孩子們對她既畏且敬,她總有一把戒尺在手,但只用來教唱歌,即有頑劣的小朋友也從不施以體罰,小孩在她循循善誘之下會特別用心,《耶穌領我歌》、《小小水滴歌》、《生命如光歌》等等一學就能背。

  今天的教堂建築物各走極端,一是愈蓋愈宏大,有玻璃幕牆,像中環的商廈;否則就是普通大廈的二、三樓某個小單位,門口還有鐵閘,像隔鄰的住家。崇拜時也絕少用詩本,只用電腦投影,但唱的詩歌曲詞皆不符理想,錯白字連篇,冗詞冗句重重複複,令人不勝其煩。

  日出日暮,花開花謝,教會由上世紀踏入新世紀,有甚麼是最珍貴、最有價值、最值得保留的呢?當教會富了起來,她會分辨甚麼值得保留甚麼應該揚棄嗎?教會不一定要保留雕花的木門和蜿蜓的石階,木造的詩架也可以送到堆填區,但精緻的文化品味、優美的聖詩、典雅的建築,始終是不可或缺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