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來華二百週年紀念行


2247 期(2007 年 9 月 16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屬靈偉人馬禮遜牧師  ●李志剛

A.馬禮遜牧師(Rev. Robert Morrison 1782-1834)生平事略:

  • 1782年1月5日生於英倫北部諾森伯蘭郡(Northumberland)摩柏(Morpeth)的布綠村(Buller’s Green)。父雅各,馬禮遜原籍蘇格蘭人,務農,家境清貧,馬禮遜為馬家八子最幼。
  • 1785年父親遷紐加素城,轉業撐靴器工匠,為長老會虔誠教徒。馬禮遜童年就讀舅父任教之學校,暇時隨父親習藝。
  • 1798年受堅振禮。
  • 1800年有志獻身教會服務。
  • 1802年請求入讀倫敦傳道會鶴斯敦學院(Hoxton Acamdemy)。
  • 1803年1月7日入學。
  • 1804年決志獻身中國傳教工作;派往高思博傳教學院(Gosport Missionary Academy)接受宣教士訓練。
  • 1805年由倫敦傳道會派往中國傳教,8月赴倫敦學習醫藥、天文、中文各科。
  • 1807年1月8日在倫敦燕子街蘇格蘭教會受按牧師聖職。31日乘「匯教號」(Remittance)前往紐約,4月12日抵紐約,共109天航程。5月12日在紐約乘「三叉號」(Triden)啟航東來,南下大西洋,沿好望角經印度洋,入馬六甲海峽轉上南中國海,9月4日到達澳門,7日抵廣州,歷時116天。馬禮遜牧師在廣州,受到官方限制,華人不能公開傳授中國語文,其後馬禮遜牧師在商館中祕密從華人學習;又因在澳門受葡國天主教士的監視不能傳教。
  • 1809年2月20日與東印度公司大班莫頓博士(Dr. Mordon)女兒馬麗小姐(Miss Mary Mordon)結婚,隨即聘任為東印度公司中文傳譯。(自始在東印度公司任職至1833年,即該公司撤銷專利權之時,歷有二十多年之久。)馬牧師工作之暇,努力中國語文學習,並從事聖經翻譯工作。
  • 1810年在廣州出版中文《使徒行傳》。
  • 1811年在廣州出版中文《路加福音》。
  • 1812年出版 "Horae Sinicao"(中文文法),招致清政府頒令嚴禁洋人出版基督教書籍。
  • 1813年出版《新遺詔書》(即新約聖經)。米憐牧師夫婦(Rev. Mrs William Milne)被倫敦傳道會派遣到廣州傳道,受官方禁止。
  • 1814年米憐牧師遊歷南洋各地,考察開基傳道工作。馬牧師為第一位華人信徒蔡高洗禮。
  • 1815年馬師母偕子女返英入學,米憐牧師往馬六甲開展「恆河外方傳道計畫」(Ultra-Ganges Mission)。馬牧師因翻譯聖經被東印度公司英國董事局撤職。
  • 1816年英國派出代表團,委亞美士德爵士(Lord Amherst)為特使遠赴東方到中國北京尋求通使,馬禮遜牧師聘為隨團譯官。
  • 1817年馬牧師獲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授予神學博士學位。
  • 1818年11月11日在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
  • 1819年得米憐牧師幫助部分舊約翻譯,經馬牧師修訂,新舊聖經譯稿於同年完成。
  • 1820年馬師母偕子女返澳門。馬禮遜牧師在澳門開辦中藥診所。
  • 1821年6月20日馬師母在澳門病逝,獲東印度公司購置墳地,馬師母得安葬於澳門基督教墳場。
  • 1822年廣州發生大火,東印度公司被焚毀。
  • 1823年在馬六甲出版《神天聖書》(新舊約全書)。《華英字典》六冊完成出版。
  • 1823年12月5日返英述職,並到各地宣傳,鼓勵支持中國傳教工作,成行之時帶中文典籍八千多冊回國推廣中國語文研究。
  • 1825年在倫敦開辦東方語文學校,訓練傳教士到東方傳教。
  • 1826年再重臨中國,9月19日抵廣州。
  • 1827年在澳門創立眼科醫院,創辦"The Canton Register"(廣東志乘)。請求美國教會遺派教士來華工作。
  • 1830年有美部會(公理會)派裨治文牧師(Rev. Elijah Coleman Bridgman),美國海員傳道會派雅裨理牧師(Rev.David Abeel)來華傳教。
  • 1831年郭士立牧師(Rev. Karl Friederich August Gutzlaff)北遊中國沿岸佈道,後返抵澳門。
  • 1832年在廣州開設眼科醫館。
  • 1833年東印度公司專利權結束,英國委任律勞卑(Lord Napier)為駐華商務監督,馬禮遜牧師仍任釋譯。
  • 1834年7月26日律勞卑抵澳門,英政府聘馬禮遜牧師中文祕書為譯官。7月23日赴廣州與中國官方交涉,馬禮遜牧師因病於8月1日在廣州逝世。5日安葬澳門基督教墓園。

B. 馬禮遜牧師的傳教事業及貢獻

譯經事業:1813年出版新約,1823年出版新舊約。

出版事業:出版中文書12種;英文書出19種,包括教理、聖經、聖詩、地理、字典、期刊等。

教育事業: 1818年在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1843年遷香港,稱之為校祖。

醫藥事業:1820年在澳門開設中藥診所;1827年在澳門眼科醫館;1832年在廣州開設眼科醫館,鼓勵西方醫藥教士來華以藥業傳道。

報刊事業:鼓勵教士從事中西報刊出版。

文化事業: 使中學得以西傳;西學得以東傳,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今日倫敦大學亞非研究院藏有馬禮遜牧師捐獻中文典籍2000多部,共8000多冊。香港大學有馬禮遜特藏室,藏有馬禮遜牧師藏書。

傳教事業: 影響歐美教會差派教士來華傳教,後建立教會。


馬禮遜特藏 ●尹耀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館長)

  馬禮遜特藏的歷史,可追溯到1806年,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的成員,為避免重複購書,匯集各人力量去成立的一間圖書館。1834年,馬禮遜牧師逝世,在華的外國僑民議決成立馬禮遜教育會,以紀念馬禮遜和延續他的教育事工。同年,東印度公司喪失對華貿易專利權,廣州商館因此而要結業,各成員決定將商館圖書館的書籍瓜分,其中一位成員郭雷樞向教育會建議,將分配給他的書籍送給馬禮遜教育會,並成立一間圖書館。

  馬禮遜教育會接受了他的建議,至1838年初,馬禮遜教育會圖書館在廣州十三行之一的隆順行開放,由圖書館館長馬儒瀚編印的圖書目館亦於同年出版,包含各界捐贈的書籍約3,000冊。1839年,中英關係日趨緊張,圖書館因此而搬遷到澳門。香港開埠後,教育會得到首任香港總督砵甸乍撥地,在馬禮遜山(即今日摩利臣山)興建會址,圖書館館址位於大樓西翼。1869年,馬禮遜教育會將圖書館移交大會堂,讓館藏開放給香港市民利用。1914年,香港大學圖書館從大會堂接收馬禮遜圖書館,負責管理和保存這個特藏,直到今天。

  據最新統計,馬禮遜特藏共有藏書1,284種,共2,752冊,除了「新遺詔書」和「四史攸編耶穌基利斯督福音之會編」手稿之外,藏書全是外文書籍。藏書中最珍貴的可算是「四史攸編耶穌基利斯督福音之會編」手稿,馬禮遜將它從英國帶到中國,用作翻譯聖經之用,相信它的價值已遠遠超越一份手稿或一本珍本書,恐怕是一件獨一無二的歷史文物了。圖書館又從馬禮遜兒子馬儒瀚的贈書中,得到大批馬禮遜的舊藏,這些書籍的書名頁都有他的簽名,非常珍貴。以Hora Sinicae: Translation from the Popular Literature of the Chinese 為例,馬禮遜不單在他的第一本翻譯著作上簽名,還寫上China 1826等字。藏書中還有若干十七世紀版本,其中衛匡國的「新中國地圖」(1655年)和契爾學的「中國圖志」(1667年),更是不可多得。整個館藏以十八和十九世紀出版書刊為主,當中歷史最短的書籍,1868年已經面世了。


▲聯會總幹事陸幸泉牧師擔任崇拜主席。


▲聯會出版部長吳思源先生致辭。


▲李志剛牧師講述馬氏生平。


▲尹耀全館長介紹馬禮遜特藏。


▲大會主禮嘉賓與聯會董事合照。


▲許朝英先生(中)為紀念藏書票的設計者。


▲二百五十多位參加者分為十隊步行前往參觀馬禮遜特藏。


▲尹耀全館長在港大西文珍本書室向參觀者講解馬禮遜特藏。


▲馬禮遜特藏部分展品。


▲參加者聚精會神尋索先賢筆跡。


▲參加者在欣賞聖道來聖經事工展。


▲參加紀念行的小讀者向李志剛牧師表示很想效法馬禮遜牧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十大長者】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