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的生命教育


2247 期(2007 年 9 月 16 日)
◎ 教會之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對香港人來說是新興的事物。

  最先提出「生命教育」的,是一九七九年在澳洲悉尼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 LEC)。目的是致力於「藥物濫用、暴力與愛滋病」的防範。至於台灣生命教育提倡的背景是青少年的自我傷害或自殺,特別是在二千年時有幾個名校學生一起自殺悲劇引起教育當局的極度重視,在推動課程改革時把「生命教育」列入正規課程,邀請當時在以結合「宗教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先驅學校或辦學團體協助編寫課程和教案,就如曉明女子中學、育仁學校、台北衛理女中等。

  國內外生命教育在具體議題上固然有不同的側重,但面對這些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則是互通的:反生命行為的真正制止並不在於防堵、監測、打擊犯罪或通報系統的建立,而在於防患於未然。防患未然之道在於正面人生觀的建立以及家庭社會的互愛互助。依此,真正的生命教育應從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手,幫助青少年從小開始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並發展每個人獨特的生命,並將自己的生命與天地人之間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關係。

  這正是生命教育的目的和課程建構的基礎:理解生命、欣賞生命、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這就是其論及「天、人、物、我」,不同生命領域的探索和建構彼此間的和諧關係的起點。二十一世紀的學校教育應以「生命教育」為基石。學校可透過有形(主題課程及活動)、融滲課程與無形(文化和關愛精神))等的「生命教育」課程來整合與生命教育的推行,務求學生的學習不再「只是求分數」般功利、或只側重「智性」的發展和邏輯思維的培養,要在「知、情、意、行」的真正全方位及全人的成長中落實。

  香港教育當局同樣要面對嚴峻的青少年問題。但在課程改革的建議中,其重點仍只在於提供適切的學生的學習空間,在口號上提及「一切為學生、為一切學生、為學生一切」,但觀乎其七大工作重點都只集中行政和制度的改善。對於影響學生成長和生命內涵的道德或價值教育只佔極少的篇幅。這不難反映出教育當局的取向和趨勢,仍是以行政主導和為配合社會(經濟)發展而傾斜。

  作為香港教育影響深遠的教會在辦學上有很大的經驗和貢獻,我們或許對「生命教育」未必有深刻認識。但基督的信仰和價值教育早已落實於基督教屬校的「宗教教育」、「倫理教育」、「公民教育」等的課程內。所差者可能只是會否在學校加大力度並全方位地推動和結合不同層面及科組活動,朝向建構不單是解決「學校生存」、提高學生「公開考試成績」、甚或以狹隘的「傳福音」為唯一目標的方法;而是以生命為本,讓學生能全人及整全地成長,並涉及學生心靈、信仰、價值的「生命教育」。

  最後,我們相信只有「生命才能影響生命」,一切的教育活動都需要以人為本,只有高尚優雅的生命才能培養高尚優雅的生命;只有對生命有真情和熱誠,才能有望燃點更多的生命。但願今天香港的教育工作者,無論是在教育機構、教會、家庭及社會中的同道們,都能脫去個人及外間的枷鎖桎梏,重新啟航,為明天的希望,開展今天的「生命教育工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十大長者】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