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父母


2245 期(2007 年 9 月 2 日)
◎ 時事透析 ◎ 蔡志森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十四歲進入醫學院,九歲進大學數學系,一時之間資優兒童成為了傳媒的焦點,不少父母都可能有點心動,期望鼓勵聰穎的子女參與考評局將於今年十月首次引入,測試學童是否資優的評核試,可惜整體社會似乎都將是否資優傾側了在智能(IQ)方面,而忽略了在音樂、藝術體育和情緒管理(EQ)等其他方面。相信一些在體育、藝術有特別天份的學生,輿論不會認為應提早讓他們入大學,最多只是要求為他們在正規教育以外,提供額外的培訓。個人認為跳級總要有個限度,智力不應成為提早入大學的唯一考慮,難道教育只是為了栽培一個人的考試能力(智力),而忘記了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才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嗎?筆者不少好友都是以前的同學,他們是我成長階段中十分重要的伙伴,缺少朋友的人生是孤獨的,而年齡相近在成長期中是能否「合得來」的一個重要因素,作為父母,如何為子女尋找朋友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職責」。

  當大家的焦點都集中在如何培育罕有的資優兒童,批評政府「糟蹋」了不少天才兒童的時候,令人憂慮的是大家都忽視了家庭教育的角色,而將太多的期望放在學校和政府身上,畢竟資優兒童只是少數,每日數以萬計「正常」兒童的教育其實更為重要,可惜整體社會對家長教育都極其忽略,每年做父母的究竟花了多少時間去閱讀有關教養子女的書籍?參與認識兒童心理發展的講座?除了強逼兒子參與密密麻麻的課外活動之外,有沒有強逼自己參與多些親子活動和工作坊?培養資優兒童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育更多「資優」的、稱職的父母,讓更多小朋友有一個更適合他們的成長環境。做父母的最需要不是「IQ爆棚」,而是「關心爆棚」,為了子女不斷改善自己,希望社會各界能投放更多資源,大力推動家長教育。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十大長者】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