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牧師事奉的啟示~拓展教會框架以外的祭司事奉


2215 期(2007 年 2 月 4 日)
◎ 教會之聲 ◎ 李志剛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馬禮遜牧師一八零七年九月七日到達廣州開始宣教之路,以至一八三四年八月一日病逝廣州,前後歷時二十七年之久。至於馬禮遜牧師來華由何組織差遣?而在華主要所作何事?這都是我們熟知的。無疑差派馬禮遜牧師到中國傳教的倫敦傳道會,本是民間信徒的組織,屬於教會框架以外的機構;而馬禮遜牧師一生主要的使命,是接受英國聖經公會委託從事聖經翻譯的工作。倫敦傳道會發展至今成為世界傳道會;英國聖經公會聯同各國聖經公會,於一九四六年組成聯合聖經公會,世界傳道會和聯合聖經公會都是由教會個別信徒組成,是教會框架以外的機構。二百多年來,兩會仍本於一貫宗旨發揮信徒事奉效能。

  事實上,馬丁路德在改教時期所倡導「信徒皆祭司」,促使信徒在所處的時代和生活的環境承擔祭司的責任,不但在教會框架以內的範圍去事奉;同樣要在教會框架以外的社會去事奉。信徒在皆祭司的自由、平等原則之下,成立不同的組織團契,發揮職場事奉的效應,使福音在社會不同的階層得以深入傳播。誠如昔日馬禮遜牧師處於中國禁教的環境,藉著充任東印度公司翻譯,在職場中透過釋譯、出版、教育、醫藥、文化、人際接觸種種的事業開拓傳教途徑,福音大業才得延展。馬禮遜牧師來華傳教的任命並非隸屬於教會,而他在華的工作更不是教會框架以內所定規的工作。在此可見信徒在聖靈引導下,在任何處境仍可負起祭司的職事,最終達至建立教會的目標。

  香港社會正處於急劇轉變的時代,人心人事的走勢極為複雜難測,教會建構受到規制所限,以教會有限的人力實難走在時代的前端,更難深入人群之中。教會若能鼓勵信徒盡以祭司職,善用恩賜事奉,則易於接觸人群,在所處的環境作出福音的見證。就當前香港基督教機構所見,有不少信徒分別在商人、工人、病人、農人、學者、學生、醫生、護士、律師、教師、工程師、建築師、主婦、演藝界、聖樂界、體育界、國術界、紀律部隊、犯人、賭徒和各類邊緣人士等,在教會框架以外組織團契,進入不同社群發揮祭司的職能,使福音傳播大有成效。所以由信徒組合所設立的福音機構,他們的事奉是我們應予重視和肯定的。

  據所知在香港基督教會框架以外,由信徒自由組合在政府註冊的機構和團契,估計不下三百多個,在性質上有牧養、佈道、團契、出版、培訓、教育等類別。各機構成員都是彼此在同一職業、同一旨趣、同一心志為福音齊心努力,在社會上建立祭壇,教會在後現代的世界發揮傳教的作用。為此之故,不但要多鼓勵信徒參與福音機構的事奉,在禱告、經濟、人力、活動場所作出實際的支持。此外教會設立配套組織,迎合福音機構所得的成果,引進教會生根建造。復活的主耶穌基督彰顯「以馬內利」的大能,以致信徒的祭壇在任何的環境都能燃點事奉的光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雲彩見證】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