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來華對今日基督教的啟示


2193 期(2006 年 9 月 3 日)
◎ 教會之聲 ◎ 邢福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今天真是最重要的一日,我祈求上帝聖靈的特別助力」。

  「前途絕不樂觀,啊!上帝!消除我的一切恐懼吧」。

  上述兩句說話,先後記在馬禮遜一八零七年的日誌上。前者寫於一月卅一日,當時他離開倫敦外港,正式踏上往中國的征途。後者則寫於九月四日,在多月奔波輾轉的旅程後,他終於抵達澳門。兩日後,再經過虎門、黃埔,沿珠江來到夢寐以求的廣州。在目睹數以千計燃點香火膜拜菩薩的小船時,馬禮遜不禁問:「誰能使這大群崇拜泥塑偶像的群眾轉向有生命的上帝?」早於一八零四年他向倫敦傳道會申請作傳教士前,他已獻身海外傳教的志業,並在差會引導下,確定以中國為自己的宣教工場。如今,他終於踏足在這片土地上—「中國」不再是地理的概念,而是真實而複雜的處境;「中國」也不再是遙遠的異象與呼聲,更成為當下實踐使命的挑戰。

  嚴格而言,馬禮遜在華的主要工作並非向華人傳福音。倫敦傳道會在給馬禮遜的工作指示上,具體指出三點:學習中文、編纂中文字典以及翻譯聖經。不過,馬禮遜要完成有關工作也殊不容易。他形容自己面對著三個敵人:中國政府、東印度公司及澳門的天主教會。毋庸置疑,中國政府的禁教及閉關政策,不僅使他不能公開傳教,更須解決在華的合法居留問題。為了取得居留權,他無可選擇地加入英國東印度公司,繁重的業務令他難以兼顧差會的工作。而東印度公司董事局亦擔心他的傳教工作會開罪中國政府,影響公司在華的商業利益。新、舊教的競爭與緊張關係,也使他在葡萄牙人管治的澳門承受巨大壓力。但是,在極不理想的環境下,他完成了《華英字典》,為日後來華傳教士學習中文,帶來莫大裨益。更重要的,是他把聖經譯成中文,並撰寫了不少中文佈道刊物,奠下了文字工作的典範。同時,為了突破中國政府的禁令,他建議倫敦會於馬六甲設立後勤基地,創辦英華書院,為日後傳教工作培育人材。馬禮遜於一八三四年八月一日於廣州病逝,雖然直至他離世時,只能成功替十四位華人施洗,但他在惡劣的環境下為傳教事業所奠下的基礎與影響,卻是無可比擬的。

  馬禮遜揭開了近代西方來華傳教運動的序幕,而他的離世,也標誌著傳教運動進入新的階段。在他離世前後,其他國家的傳教士相繼來華,而中英關係進一步惡化,也把部分傳教士捲入複雜的政治議題之中。馬禮遜在時代給予他的空間中,完成了上帝交託的使命。

  在紀念馬禮遜來華二百年之際,重溫這位在中國生活了廿五年(他曾於一八二四至二六年回國)的先驅者的事蹟,筆者最大的感觸是,我們如何在不理想的環境中,堅守上帝的召命?細讀馬禮遜留下的日誌,充分感受到上帝僕人充滿人性的一面—恐懼、流淚、失望、孤單、無助甚至憤怒。上帝使用的都是平凡的人,活在現實的限制中,但靠著上主的力量,在種種不自由的制約中,仍能努力開拓自由的空間,活得不同。

  馬禮遜來華對今日基督教仍有啟示嗎?如果有,這個啟示相信是對每個你和我的召喚。昔日馬禮遜以生命回應了上主的召喚,今日的我們同樣須要以生命去回應上帝的召喚。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天國透視鏡】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