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怎樣看自己的人生(二)


2089 期(2004 年 9 月 5 日)
◎ 神學縱橫 ◎ 劉灝明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二、把自己看為基督的使者

  哥林多後書五章十八至二十節說:「(上帝)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這就是上帝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上帝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上帝和好。」

  上面「使者」一詞,原意是「長者」的意思,也可解作「大使」或「使節」,亦有解作「受差的人」,但以「大使」或「使節」的譯法最廣為採用。如果上帝仍然恩待我們,賜給我們生活安定的話,我們就應當視自己為基督的大使。出任大使的特點就是:

  (1)生活在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陌生環境中:基督教在香港社會仍是一件陌生的事,無論信仰、道德倫理、人生觀各方面,以中國這個歷史那麼古老、文化又那麼深厚、偌大的一個民族國家,你把基督教的一套全新觀點硬塞進他們的腦袋是有一定困難的。百多二百年前的西教士為此不知吃盡多少苦頭,經過庚子事變後(1900年,即義和團事變,這是中國近代史最黑暗時期,真可憐!諷刺的,同一時期的歐洲乃是黃金時期!)西教士真正醒覺到,若要把基督教在中國土壤生根,基督教非中國化(本色化)不可。於是強逼清廷,西教士不單可以自由傳教,還要辦學,把庚子賠款用來辦大、小學校,印刷各種刊物,開啟民智。

  禮賢會早期西教士花之安(E.Faber,1839-1899)來華前已是一位植物學家。他於一八六四年來華後,就精研中文,飽讀中國典籍,後來成為有名的漢學家。他於一八八四年寫成一本叫《自西徂東》(上海書店2002年版)的書,內容論證基督教的倫理思想勝過孔孟思想。立論客觀,語氣平和,甚有說服力,書中引用中國的典籍之多,連我們中國人也自嘆不如。這使我記得耶穌說過:「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五20)

  從近代中國教會史來看,這是所謂李提摩太傳福音路線與戴德生傳福音路線分歧的地方。前者根據主耶穌差遣門徒進城裡去傳上帝國之道時,先要打聽那裡「誰是好人」(太十11,《呂》作「配得起的人」)。李氏認為這些「好人」就是中國的士大夫階層的人,故主張先由中國文化或知識分子入手,把福音滲入其間;而戴德生路線者認為中國幅員廣大,應盡一切努力救人的靈魂,管他是知識分子或是販夫走卒。我覺得花之安這一個傳福音的方法是與李提摩太的傳福音路線不謀而合,是走得對的,明代天主教也是走這條路線的。

  是的,要向一個從基督教看來是異教文化的中華民族傳福音,我個人不贊成把「犯罪與赦罪、拯救與被救、公義與聖潔」等中國人所不明白的抽象觀念硬塞進他們的腦子裡。即使我們現在身居華洋雜處的香港社會中,我們仍要先了解自己中國人的文化和思想方式,知己知彼,才能達到預期的傳福音效果。

  但剛才的問題還未解決,就是上面所講那些基督教福音的核心內容是不能不傳的,我們就應好好地想想怎樣用中國人能明白的觀念去表達,例如現在香港有些神學學者主張結合王陽明(即王守仁)的心性之學來解釋基督徒與上帝的關係以及基督教的倫理道德等等,這種方法值得推行。我的教會在內地舉行的佈道會中,我多次向青年人談道時,深深體會這一點。真的,我們與這班飽受無神主義思想教育的青年人的共同語言十分之少,要溝通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家教會】

【牧養全攻略】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