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從美國舉家剛搬來香港時,爸媽不知道該將七歲的阿力送進哪所學校?雖然事先曾與香港的友人多番書信往來,紙上談兵地探討了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但是怎麼作決定?
在香港這樣一個多元化的大城市、小地方,父母像站在一長檯的自助餐席前,手裡拿著一隻空碟,費煞思量地要為孩子選取「最好」的教育。
對於一個人有限的胃口,長檯上琳瑯滿目的供應成了一種誘惑性的折磨。在人生這重要的宴席上,應盡量攝取昂貴稀有的山珍海味,既滿足口腹之欲、而且比較值回票價?還是多吃些家常的蔬果穀豆,才自然平順又不傷腸胃?
甚麼是最好的學校教育?師資設備優良、重視學術表現、尊重個性發展、鼓勵自由發揮、培養領袖才幹、合乎時代潮流、精英化訓練?
這一切所謂的「好」,又如何與個人的性情、家庭情況、社會環境相配合?這個世界上究竟有沒有絕對的「好」?各種好事情是否都潛在地包含著一些「物極必反」的負面因素?
父母又是誰?竟充當一回上帝的角色,替小孩決定應該接受怎樣的教育與模塑?其實也間接決定了小孩將來成為怎樣的人。
十年來,常有機會反省當初所做的決定,虛心地和兒子一起回顧、討論,在沒有更好的選擇之下,不得不做的一些妥協、犧牲,希望他明白現實的情況,體諒爸媽的苦心。
阿力一直嚮往homeschooling式的個別教學,能與老師有自由、活潑、即時的互動,也不會浪費許多時間在無謂的事情與規定上。
或許等到哪一天阿力也養兒育女了,他會比爸媽當年有更坦然的選擇。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家教會】
【牧養全攻略】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
【《基督教週報》四十週年讀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