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見面,談談近況,孩子在旁插話,又不時發問,我有點不勝其煩,找個藉口支使孩子走開。回頭對友人致歉說:「我的孩子就是有點『八掛』,最愛聽大人的談話,且喜歡問到底,很多時令人感到煩擾。」友人微笑著回應:「不要說他『八掛』,他只是好奇而已,這是孩子們學習的原動力。」
同一個行為,父母對孩子可以有不一樣的回應,關鍵是從正面抑或是負面的思想出發。如果認定孩子的行為表現是頑皮,有意跟我們對幹,責備是必然的反應;當我們視孩子的反叛行為是成長的自然表現,就會以寬容和接納的態度回應。
家長們可能會問:「我們如何能夠分辨孩子的頑皮行為是有心抑或是無意?」好些父母會因為怕錯怪了孩子而放棄責罰他們,久而久之變成縱容甚至溺愛。也有父母堅持寧枉無縱,經常被嚴懲的反叛孩子反會變本加厲。我們不要讓自己落入這樣的掙扎當中,只管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是生性頑劣,然而面對孩子的過失,我們仍然需要予以糾正,而管教孩子的基礎是出於愛心:「我兒,你不可輕看耶和華的管教(或譯:懲治),也不可厭煩他的責備;因為耶和華所愛的,他必責備,正如父親責備所喜愛的兒子。」(箴言三章十一至十二節)
引領孩子走向正路的起始點是調教我們的思想,減少以負面的尺度去量度孩子的行為表現,多以積極正面的眼光看待他們,例如以活潑替代頑皮;以創意替代「無厘頭」。在調教孩子的行為之前,我們必須讓他們知道甚麼是好行為的標準,對一個活潑好奇的孩子來說,他何時需要安靜,何時可以發問和探索。鼓勵孩子做好比以責罰來令他改變有效得多,彼此的關係愉快得多。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家教會】
【牧養全攻略】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