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香港人為了政制問題,為了教育政策問題,表現得分化日多,漸見水火不相容。其實名嘴辭職並不是言論沒有自由;「殺校」並不是放棄教育;「校本管理」並不是沒有修訂的餘地;不參加遊行並不便是保皇黨;為甚麼不可以求取共識,經溝通而達致和解,建立「和而不同」的雙贏局面呢?
中央統戰部部長劉延東女士來港訪問時,也曾籲請香港人應以和為貴,學習和而不同的道理,她曾贈言香港人:「愛國為根,團結為重,發展為要,自強為本。」她更強調香港不同黨派,不同政見的人士,應加強溝通,增強理解,達到「家和萬事興」的結果。可惜她沒有與民主派人士見面,失去溝通的機會,但她所說的卻是金石良言。
近日特首董建華頻頻約見民主派,希望表現出溝通的善意,職工盟議員劉千石稱許董特首回應較以往積極。民主黨主席楊森要求董特首成民主派與中央的溝通橋樑,推動發還回鄉證與民主派人士,正視教師失業問題及加強抽驗內地食品等。氣氛顯然大有改善。
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在香港總會的午餐會上,罕有地呼籲香港商界要積極參加政治事務,因不少工商界人物仍希望無限期保留功能組別,應積極參與立法會的普選。香港過去的成功,靠的是公平開放的經濟制度,靠的是公平公正的規則。
「和氣」是包含智慧的至理名言。所謂「和」不是掩蓋矛盾,表面和氣而實卻互相攻訐的「面和心不和」,合作能力表現在市民的合作基礎,對政府的信任及市民彼此的信任,如果社會市民不能合作、政治、經濟、教育、生活等的安定發展便會逐漸瓦解了。
耶穌教訓我們:敵人打你的右臉,你左臉也給他打,絕不能以牙還牙,不宜互相攻擊。如果大家採取非友即敵的態度,祇會製造更多的矛盾與紛爭,希望持不同政見的人士,為了香港的未來發展,應本「和而不同」的態度。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交流點】
【才德女子】
【「妙『筆』可言」全港基督教小學徵文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