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見有人批評香港人沒有國民意識。我並不認同。或許,當下的問題反而是:何謂國民意識、誰人界定國民意識。坦白說,我從不覺得國內的同胞比香港人有更強的國民意識。若說香港人「拼搏搵錢」,國內同胞可能比香港人更厲害;若說香港人的移民說明香港人無根,國內同胞的偷渡浪潮何嘗不是。拿香港人與國內同胞比較不是維護香港人,而是不應對香港人吹毛求疵。
當問如何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時,我們就要問政府是否準備讓市民參與政府事務,甚至執政。若國民教育只強調公民責任,而其政治權利不獲承認的話,我們就不能怪責香港人受殖民意識侵蝕太深。殖民地時代,香港人被剝奪其政治權利,並被引導只專注經濟生活。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人也同樣被人呼籲經濟生活比要求普選更重要。看來,香港國民教育之推行不可能獨立於其他社會制度之外。
香港的國民教育應有別於國內,因為內地城市並不牽涉一國兩制。有趣的是,中央強調以一國看兩制,但香港人強調以兩制看一國。這不同觀點帶來政治上的爭辯正是香港獨有國民教育的特色。因此,國民教育的關注不一定只是一國兩制的一國,也是一國兩制的兩制。只有如此,香港特區的身分才不會消失。
除了以上的關注外,麗賢姊妹提出一個很重要的看法,就是國民教育是回應全球一體化。一方面,全球一體化吞噬個別文化和地區的差異;另一方面,全球一體化有助保護和推廣各地文化和地區的獨特性。因此,任何國民教育應以自己的本位為首,但放眼世界,承擔對其他民族的責任。否則,這是一種破壞性的國民教育。
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副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
【才德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