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之後,擁抱盼望


2068 期(2004 年 4 月 11 日)
◎ 教會之聲 ◎ 胡志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十五13)

  米路吉遜執導之電影《受難曲》,在全球各地放映,皆引起熱烈的討論。或視為反猶太主義,或過分暴力,或部分劇情不合聖經等。《受難曲》始終是一套演繹耶穌受苦至死的電影,猶如達文西創作《最後的晚餐》,強求藝術創作沒有創作人的想像空間,就成為「叫人死」的「字句主義」(林後三6)了!

  基督徒面對「受難曲」熱潮,不是盲目地支持或否定電影,乃是智慧地把握影片引發的求問,適當地刺激更多基督徒思考耶穌的受死與復活。有人看《受難曲》的不足,是描繪耶穌肉身受苦場面甚多,而有關耶穌肉身的復活則輕輕帶過,著墨不夠,這正好反映米路吉遜本身的天主教信仰。但另一方面,更正教信徒對耶穌肉身受苦的認知貧乏,部分信徒更錯誤理解十架故事為「唯我滿足」的消費福音,於是耶穌死在十架,為的是滿足我的諸般需要。

  

盼望在於神

  今年的復活節,基督徒向港人宣告的是神能使人有所盼望。當我們面對「人大釋法」、「一國兩制」的張力、賭風蔓延,一個沒有盼望的人會感到無奈、埋怨、憤怒,因為個人不能扭轉局勢。

  耶穌在十架上的死,同時帶來了盼望的應許。在人類爭取公義與仁愛的歷史進程中,有人在不義制度面前屈服,有人選擇明哲保身,惟有那些擁抱復活盼望的人,正如希伯來書所言 :「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十一13)。

  盼望從來不是一廂情願的願望,莫特曼看盼望「就是提前經歷未來所要經歷的,現在就生活在未來的盼望當中。」基督徒的盼望乃本於這位使人有盼望的上帝,引領我們積極面對苦難,使我們進取地活在祂的盼望裡面!

  

活出果敢心

  世事叫我們心靈低沈,政治或教會領袖有時不足以信,我們只有信靠復活的主,在祂裡面重新恢復盼望。我們不但要有盼望,更要不斷湧流盼望,這就成為教會進入世界的有力見證。假若我們失去盼望,試問世間還有誰可以賜下盼望?

  昔日門徒一度因耶穌死了,灰心失望,但復活主的顯現,轉化門徒的生命素質:由怯弱至剛強、由疑惑到堅信。教會的群體生命就是復活的最佳證明!

  米路吉遜無懼荷李活娛樂掛帥,以三千萬美金投資拍攝《受難曲》,卻奇蹟地成為賣座的宗教電影。我們正需要不同行業的基督徒,勇敢地活出復活的生命,為主作美好的見證。

  信仰不是停留於耶穌的受難,我們更要超越苦難與死亡,向世人宣告 : 受難之後,人能擁抱盼望。《受難曲》只是承道器具之一,不是唯一之器;用器之道在於引發基督徒更深入思考耶穌的死與生,更「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徒十七11)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

【才德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