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有毒的信仰」


2060 期(2004 年 2 月 15 日)
◎ 教會之聲 ◎ 胡志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有毒的信仰」(Toxic Faith)的名稱,源自一本英文書名,探討不健康的信仰實踐,導致信眾不能面對人生,誤以為信仰可成為逃避或支配人生的工具,於是其信仰生活呈現與世隔絕的失衡狀況。

  有研究指出「異端」(指真理的偏差),不足以辨別或判斷若干教派的問題所在,對社會人士來說,這只是基督教內部誰為正統的爭論。「邪教」(cult)一字帶有貶意,有其先入為主的成見;而「新興宗教運動」(New Religious Movements)是較為中性描述,但某些教派並非「新生事物」,只是未受主流所認受的「小派」(sect)。

  有學者看「小派」與「正統」的分別,主要不在教義的分歧,而在其信眾的信仰生活。也許注重「道統」的華人教會,除了關注若干教派的主張有違聖經真理,更要分辨哪些是「有毒的信仰」實踐?

  現今,偏激教派興盛,表達不少人對物質生活感到未能滿足心靈的需要,於是社會愈高科技化,心靈就愈空虛。隨著各類傳染病、天災地震等,不少人對生存感到恐懼,悲觀地看待未來,有強烈的不安感。日本奧姆真理教教主麻原彰晃製造了一九九五年東京地鐵站沙林毒氣事件,舉世為之震驚。九七年三月廿七日,天堂之門教派的三十九位成員,在教主阿普爾懷特的操控下,於美國集體自殺。這些信眾皆非市井小民,不少是高學歷的專業人士。若干偏激教派往往以超越的經歷或神蹟性醫治作為號召,使人嚮往。

  因著社群與家庭的解體,如「錫安教會」於天水圍活躍,因為此區為家庭暴力重災區。有學者認為,新市鎮是新來港人士家庭集中地,教育水平及家庭收入不高,在支援服務不足之下,偏激教派往往有機可乘,利用「愛心轟炸」,千方百計拉攏人進入其教派。它們又針對青少年的孤單感,不少青年因為精神空虛,在社會中處處碰壁,只能在教派裡找到身分的肯定。當有魅力的教主出現,不斷進行「洗腦式教導」,令個人與外界隔絕,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一旦捲入其中,就很難抽身離開。

  新興的偏激教派層出不窮,正統教會須要教導信徒認識它們的手法,從而按著信眾行為表現作出判斷。「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綜合教牧同工意見,整理下列各點供公眾人士及基督徒作出分辨 :

  1. 偏激教派的領導人強調個人權威高於聖經真理;

  2. 偏激教派常有反社會的行為;

  3. 偏激教派強調對領袖及所屬群體的絕對忠誠;

  4. 偏激教派領導人常教導信徒有受人迫害的意識;

  5. 偏激教派的內部組織神祕而嚴密;

  6. 偏激教派常有其獨斷的信仰理解;

  7. 偏激教派排他性極強,看其群體唯我獨尊;

  8. 偏激教派對信眾有嚴格的紀律及要求甚高;

  9. 偏激教派對信眾有思想的管制和操縱,不鼓勵獨立思考;

  10.偏激教派要求信眾有強制的服務及傳教行動;

  面對「有毒的信仰」,信徒須要全面認識聖經真理,培養獨立的思考,學習尊重而非操控,看重恩典而非律法,且有健康的「教會觀」(我信聖而公之教會及我信聖徒相通),方能活出「正常的基督徒生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

【才德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