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則教育新聞


2060 期(2004 年 2 月 15 日)
◎ 時事透析 ◎ 袁天佑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新界喇沙中學幾名學生因毆打一名學生,其中四位學生被判入勞教中心或更新中心,還有幾名學生仍還押監房待判。究竟應否作出這樣的刑罰,教育界人士中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這有阻嚇作用,但也有人認為應以教化為重。誰對誰錯,或是怎樣的刑罰才算合理?我們很難定斷。但當裁決作出後,筆者從新聞報導中看見被告家長對學校處理這事的手法的指責,內心則感到有點兒不安。

  被告判刑,家人當然感到難過。但對學校的指責實有點不公。教導學生,學校必然有責。除了喇沙中學外,其他學校也當檢討學校的訓輔工作,避免相類似的事發生。但教育工作,家長也難推卸其責任。

  母語教學於九八年強制執行,除了百間中學仍可採用英語教學外,其餘均需採用母語。這政策受到不少人非議,除了怎樣界定怎樣的學校可以採用英語外,可能有部份在中文中學就讀的學生改用英語學習,對他們也有所俾益。相反部份在英文中學就讀的學生,因用英語學習產生了障礙。近日新聞報導指教統局有意放寬,讓部份中文中學可按不同班不同科目改用英語教學。有學界人士指「母語學習」已名存實亡。

  筆者並不認為香港教育必須採用母語教學。按不同能力的學生以不同語言教學也無可厚非,這是因材施教,也是因為香港是一個中西文化共存的大都會。但按照過去五年教學成果的研究,採用母語教學的學生在學習方面有明顯的進步。不少家長雖然明白母語教學對學習有裨益,但他們仍盼望子女能在英語授課的教學就讀,忽略了解自己的兒女在英語教學的環境學習是否能得到益處。政府有意改變母語教學的政策,當中與家長的選擇有密切的關係。政府宜小心制定新的教學語言政策,避免因放鬆而學生的學習受損害,學校也當在選擇教學語言時也不應當以學校可收取更佳學生為準,而是以學生的學習為重。

  兩則新聞並沒有甚麼關係,但兩則新聞顯示出教育工作,與家長息息相關。家長教育也是今天我們需要關注的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

【才德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