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同路


2033 期(2003 年 8 月 10 日)
◎ 教會之聲 ◎ 李健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現時香港社會,民怨甚深,面對歷史高峰的8.6%失業率,30萬人失業,教會在這些危機的日子中,如何幫上一把?如何為困苦的社會,提供一杯涼水?現試建議幾點教會可參與的事,跟這些正經歷挫折的人,帶來一點鼓舞。

工作共享

1. 共同承擔困難

  工作共享在歐美國家已實踐了一段時間,即一份工作,讓多人承擔,共享工作的成果,以解決失業的情況。近日,教統局提出這個概念,藉以針對因縮班而受影響的老師,一方面能減輕老師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可幫助受縮班影響的同事。然而,這個安排的可行性 ,很在乎團體及社會的氣氛。作為教會團體,這個概念在我們當中實踐,我們願否這樣分擔別人的重擔呢?又願否發揮互助互愛的團隊精神?

2. 提供工作機會

  「教會關注失業行動」委員會七月中開會,計畫為青少年提供實習的機會。其實教會中總有一些工作是不涉及牧養或傳道性 質的, 若能給青年人參與,在教會的指導下成長,更給了他們一個機會認識主,這豈不是一件美好的事。香港有千多間教會,若教會能多花心思,重新整理現有的工作模式,相信很有潛質為社會提供工作的機會,幫助失業人士重建信心。你願否為這群青少年提供一個工作的實習機會?

擴大關懷

  教會的強項在關懷,絕對不能輕看它的威力。教會應在社區中擴大關懷的網絡,在市民經歷困難時,與他們分享一杯涼水。教會界的構思可從下列幾方面作出思考:

1. 建立關懷中心

  讓失業者能在教會網絡中得到關懷,並在牧者協助下組成自助小組,彼此照顧。現「教會關注失業行動 」主動資助五個區域,這五個試點將會建立社區關懷網絡,讓一些有負擔的機構或教會,建立關懷中心,拉近與社區人士的距離。

2. 推行關懷社區

  外國有些地區,當面對社會經濟困難時,教會主動協助推行社區經濟,以時分券或以物換物的方式,彼此支持。在香港亦有機構正推行類似的計畫,讓沒有經濟能力的人,能各取所需,如:他無能力為子女提供英語補習,但他懂得水電維修。這樣,便在社區中找尋機會,讓他以水電維修來換取時分券,再以時分券換取英語補習的時數。這個構思現正在社區中實踐,但在香港教會又能否實踐呢?

3. 推動文化社會

  文化是一項寶貴的產業,若沒有了文化的資產,也不能使香港發展成一個動感之都。近日,政府大力推動 旅遊發展,究竟香港有甚麼特色呢?執筆時,特區政府正計畫開拓三千個供青年人參與的旅遊發展助理之短期職位,還廣邀服務團體參與這個計畫。這是一個時機,也是一個新的機會,可以將關懷的心意化為具體的行動 。

  盼望教會與市民共度風雨同路的日子,用愛與關懷使人得著安慰。最後,藉以賽亞書四章五至六節共勉之:「耶和華也必在(香港各處),並各會眾以上,使白日有煙雲,黑夜有火燄的光,因為在全榮耀之上必有遮蔽。必有亭子,白日可以得蔭避暑,也可以作為藏身之處,躲避狂風暴雨。」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環保.資訊】

【影音視像】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城市脈搏】

【交流點】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