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之一窮道理


2033 期(2003 年 8 月 10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青年事務委員會報告顯示,本港差不多每四名青少年就有一人來自低收入家庭,比率在十年間上升逾倍。青年事務委員石丹理分析,要解決現時青少年的失業和貧窮問題,並非單靠提供一份工作給他們,增加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協助他們提升學歷,方是治本的脫貧方法。」《明報》17.7.2003

  每四個青年人就有一個「窮青年」。香港的青年工作者說這反映問題嚴重。

  新一代的青年問題專家大概是唸洋書長大的,未聽過「磨杵成針」。此成語出於宋代祝穆《方輿勝覽‧磨針溪》,話說唐朝大詩人李白年輕時,一事無成,似足今日的「雙失」,有次見一位老婆婆在溪水邊磨一根大鐵棒,就問:「你這是幹甚麼呀?」老婆婆說:「我要把它磨成針呢。」李白聽了,很受感動,就回家發奮讀書,終於學有所成。明代黃淳耀的《自監錄》則寫道:「耐心持久,如磨杵成針,不計歲月,此用功樣子也。」

  專家唸的是洋書,計較的是社會資源如何分配才最「公平」。他們認為政府一次過為青少年推出八千份臨時工,只是「治標不治本」,但最重要的是改變社會觀念,引發下一代的學習興趣,同時提升他們的學歷,才能有效幫助他們脫離「貧窮週期」;專家們又進一步強調「脫窮要深思熟慮,政府應幫助邊緣家庭提升其社會機會,引起青年對學習的興趣。」

  專家們大概不知道,就是因為大家都認為「脫貧」是政府的責任、「引發」學習興趣是政府的責任、「提升」青年人學歷又是政府的責任,於是那四分之一的「窮青年」就乾脆坐著等政府採取行動。昔日李白在溪旁遇見那位正在磨鐵棒的老婆婆,如果他把問題歸咎於社會,怪責社會為甚麼不培訓老婆婆做針的技術、為甚麼不幫助老婆婆「脫貧」,那麼李白就肯定得不到「豁悟」,唐詩三百首也沒有李白寫的那部分。

  每四個人之中就有一個「窮青年」,其實根本不是問題。只要那一個「窮青年」能發奮上進,發揮「磨杵成針」的精神,必定能脫穎而出。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成「師」的多數不是那四分之三,而是最有上進心的四分之一。

  在貧窮線上下徘徊的,我們無疑要扶他一把,為他打氣,給他必要的援助,但最要緊的,還是他要人窮心不窮、志不短,這才是脫貧之轉捩點。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環保.資訊】

【影音視像】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城市脈搏】

【交流點】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