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未支取的恩典


2015 期(2003 年 4 月 6 日)
◎ 牧養事件簿 ◎ 鄺偉衡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刊載基督教週報第十六期專輯「團契變變變」之拙作神學反省:「團契發展的下一個模式」,想不到有二位同道關注,帶來牧養上的掙扎,還與筆者交通、分享討論教會生命培育的問題,非常有意思,也是值得我們今天牧養所關注的重要課題。不是教會不努力,不是教會沒有方向,不是教會能力不逮;相反是教會做得太多,如活動、課程、關顧工作等,但仍欠缺一分屬靈生命的內化-生命教育,是一個延續問題不足而已。

  究竟我們想要甚麼﹖想得甚麼﹖想影響甚麼﹖教會今日所強調「生命之道」,應是最有智慧演譯「生命」的能手,而且是最具權威,但又不是盡言,最近之教會普查顯示,參加教會的人數有下調趨勢,令人不敢樂觀,相信沒有人懷疑信仰的問題,只是說不出話來。生命即生活,信仰與生活是不能分割的,生活的價值取向,形成不同的深度和影響力量。

  一九九七年下半年以來的亞洲金融風暴,席捲世界,吹垮了全球繁華景象,災情慘重,哀鴻遍野、滿目瘡痍,在經濟寒流吹襲下,世紀末的嚴冬顯得特別悠長,政府的振興經濟方案,難助燃眉之急,戳破泡沫經濟的假象,扯去金錢虛幻的帷幕,正是人們再反思生命的重要時刻。

  香港不知道受了甚麼咒詛,似乎未嘗過好日子,近日非典型肺炎擴散下,多人死去,人人自危,「生命」備受重視起來。又加上近日政府宣佈赤字預算案高達七百億,但取用的方法是增加稅項、削減公援、用者自付等。對於社會各階層人士都不討好,引起各方批評,尤其是向社會弱勢群體開刀,是為不合常理;完全沒有能力者,更為不合天理。生命何價﹖

  「生命教育」不是一套課程,乃是融入生活中,建立「生命態度」。生活就是一種學習,生命就是一種體驗、經歷,所以信仰生活是要建立一套參與過程,在受苦的年代,要看見受苦的基督,服事弱勢群體,活在傷殘群體中,就體會生命,體會復活的主賜人盼望、活的能力,使軟弱變成剛強。弱者的能力,並不是浪漫的,自我安慰,乃是基督永恆的真理,讓這生命是承載基督的恩典。服侍老弱傷殘,是最容易體驗生命的意義。

  「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甚麼可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路十四13-14)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專題專訪】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影音視像】

【資訊年代】

【開卷有益】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牧養事件簿】

【妹頭記事簿】

【余Sir信箱】

【有夢人生】

【交流點】

【生命道場】

【市井心靈】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

【Q版校園】

【漫畫Te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