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子需要神蹟


2015 期(2003 年 4 月 6 日)
◎ 余Sir信箱 ◎ 余德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他是已沒有自尊、自信,對自己完全感到無望,見一日過一日的青少年;社工、老師都盡力幫他,可惜他從未認為自己有問題!

  試想象我們若在一所學校被界定為毛病多多的學生,從母親、學校社工、老師、家庭治療師的各人口中,紛紛給予盡力援助,多次的診斷均認同為使人頭痛的學生,冠以低自尊、低自信、沒有積極人生觀......。

  我們可以怎樣反應?

  接受、不接受是二取其-的選擇,沒可能用「各取一半」。

  若接受,我們便要面對「改造工程」,實踐知錯便要改。

  若不接受,我們便暫時「還押」等待「再審」(提交更有力證據),起碼可以碰碰運氣待對方(母親、老師等人)灰心欠耐力,從此不用被強迫改造。

  故此,不願接受自己有甚麼大問題,這是一般青少年的反應,亦屬較有利於自己和保護得較好的方式。

  母親豈會罷休,必定四出訪尋名師;而青少年也會增強防禦,務求抗戰到底。

  你猜青少年能否抵禦任何支配(輔導力量)?在自由社會應該是很有機會成功的。所以我看到問題的關鍵,是母親的最終目的中有多少是強他所難的,那些是無傷大雅的。前者是造成對立、衝突、促進分離(又多一位離家出走的青少年)。後者是延續溝通關係的、尋找新五年計畫的和有感情增進的。

  首先要清楚這位青少年是否真的沒有條件讀下去,例如校方已列入最差成績的一群,通常是最差四分一至五分一的名次。我要很小心這資料,因為曾去過很多家長會聽到家長「投訴子女學業極差」,後來才在追問中知道原來是毫無危機的中等成績,只是退步了!

  如果成績真的是「準離校」程度,我們便要接受這青少年既是不願讀書,又不肯負上勤學責任,他便應面對「另謀高就」,這是天經地義。

  路是他選的,母親便不應內咎,反正他已接受自己不是讀書人,便在「非讀書人」的範圍選擇「無業」還是「學做工至識做工」,前者是坐在家,後者是從極低報酬中慢慢增加賺錢謀生能力,也是學業的另一種形態。

  如果甘願在家長期「不幹」,母親唯一的正確反應是給予「基本」膳宿,這是母愛,讓他比較到社會的「無情」與家庭的「有情」。然而不能給予「超級」膳宿,因為這屬於不負責的收取。

  待他從不滿、沈悶中忍無可忍,最終要找高一點質素的生活,於是便去闖!

  母親怎樣練到此堅決的愛與教導,不是人力完全可成功的,到教會找牧師傾訴!讓他教你禱告支取心靈力量,祈求「高於人力」範圍的力量顯奇蹟在你的家,這個案不是輔導專家可掌控的,因屬多年多人的錯失,讓神蹟挽救人為的錯吧!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專題專訪】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影音視像】

【資訊年代】

【開卷有益】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牧養事件簿】

【妹頭記事簿】

【余Sir信箱】

【有夢人生】

【交流點】

【生命道場】

【市井心靈】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

【Q版校園】

【漫畫Te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