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夢、他的夢


1988 期(2002 年 9 月 29 日)
◎ 夢想的萌芽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當說追求自己的夢如此重要時,自己的夢與別人的夢總是分不清,因為人始終離不開人際關係,也只有在關係中,我才有自己的夢的可能。然而,滿足又不一定在於個人的夢是否可以實現,也來自我協助對方實現了他的夢。原來,自己的夢是否實現不一定最重要,因為當對方實現他的夢時,我已經心滿意足了。就此,我想起兩件事。

  一位快七十歲的母親。她仍舊每日為著孩子的三餐操勞,甚至為著孩子的工作和家庭而掛慮。或許,我們會如此對她說,「不要過分著緊孩子,因為他們已長大了。你應多點為自己著想,多點享受人生。」然而,對這母親來說,這段話不會令她有任何改變。她依舊為著孩子的三餐操勞。究竟是否她找苦來受?或許,她為了孩子的成長已將自己的夢忘記了,甚至失去發自己的夢的能力。於她來說,孩子的夢就是她的夢。所以,當孩子有甚麼成就時,她可能比他們更高興、更滿足。相反,當說服她有自己的夢和有自己的天空時,她所感受到不一定是自由,而是被拋棄(過橋抽板)。當認為自己參與別人的夢,但對方並不覺得有此需要時,彼此間的關係就變得緊張。或許,這也說明父母與青少年子女矛盾的基本。或許,新一代父母已深明此道理,以致他們一早已計畫待孩子長大後,他們就可以重拾自己的天空。事實是否如願,就留待歷史證明。

  每年都會從某組織收到有關我助養數個孩子的進度報告。於我來說,助養不是基於對他們的可憐,而是協助他們有發夢的能力。事實上,他們的來信中也分享他們的願望。一個說要當醫生、一個說要當教師、一個說要當建築師等等。究竟他們的願望是否以利字當頭?無論如何,為著他們有發夢的能力,我已心滿意足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