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黨


1927 期(2001 年 7 月 29 日)
◎ 父母也EQ ◎ 余德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童黨的形成常是少年人在成長階段中,從群體的認同裡找尋安全感的結果。他們能在當中彼此支持,以致在互相渲染下產生極端暴力的情緒。童黨雖不如黑社會般有組織,但也能在群體的掩飾下做出些個人不會做的事情:搗亂、喧嘩、引起鄰人不安。

  童黨的內在生活卻是充滿感情的,他們覺得黨中人對事情的看法很一致,相處投契融洽。正因如此,他們也會很有創意的去設計每天的生活模式,尤其是想能有些驚人效果的。童黨之間會互相鼓勵彼此對現狀不滿,尤其是針對家庭中的苦悶,常會以離家出走為解決辦法。

  一點值得留意的是,童黨裡並不是所有成員均是活躍分子,當中也有好些持觀望態度參與的所謂游離分子。這些年輕人多出自管教較嚴的家庭,較為循規蹈矩,有一定的服從性,做壞事時也會有所保留。這些非核心成員往往佔去童黨裡的大多數。

  至於那些核心分子則多來自缺乏愛與關懷的成長背景,他們不論在家庭或學校也是較缺乏關心的,所以較自卑、會抱著放棄的心態處事待人。他們一心只信任自己的小群體,對社會上的種種則顯得不耐煩、喜歡惡意批評。這些核心分子十分敏感家人或老師對他們的評價,若愈被罵為頑皮不正經,就愈會採取逃避的態度。

  畢竟童黨的年紀尚輕,游離的生活久了,內心的不安全感覺會很強。所以他們也會和好友談及使自己擔心的事情:吸煙對自己健康的影響、將來的經濟狀況和對真正黑社會的恐懼。隨著對那些居無定所、流落街頭的生活漸漸厭倦,他們有不少成員都會有後悔之心,只是缺乏合適的人去作疏導和了解罷了。然而,倘若這些孩子真的回轉,下一步就要看家人是否願意重新接納這些曾經很不聽教的子女。教會在這方面也可思想該怎樣幫助這些家庭復和。

  要解決童黨問題,先不可過早標籤他們是無可救藥的一群。年輕人參加童黨只是想找些認同的對象、佩服的人物,教會中若有在藝術、運動或音樂頗出色的年輕人,又肯教導他們,願意成為他們的朋友,就很適合作這些年輕人的模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