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市井工作觀的重建


1920 期(2001 年 6 月 10 日)
◎ 交流點 ◎ 胡志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聖經肯定工作是人受造存在的基本形式,人因著神創造的召命(vocation),獲配工作,在勞動過程中參與上帝對受造世界的看顧、承擔管家角色,並服侍他人(創一26~28;二15)。工作是神創造人計畫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成為神賜福人的渠道(傳二24;五18~20)。亞當犯罪,無疑使工作性質歪曲,人不能期望付出的勞力與應得的酬勞相等(創三16~18)。然而,從神眼光看,工作始終不是咒詛,乃是祝福,因為神仍是工作的神,透過創造與護理,與人同工,管治大地。聖經描述作工的神,參與不同行業 : 建造業(箴八27~31)、醫護界(可二12~17)、教育界(太七28~29)、紡織業(詩一三九13-16)、農業(約十五1~8)、手工藝(耶十八1~9) 等。神賦與工作的意義在於人參與其中,發揮天賦的恩賜與技能,從而人在付出過程中得到滿足。工作有其本身的神聖價值,人認清工作的召命,並藉此順服神、榮耀神(約四;三十四;林前十31)。

  聖經教導人敬業樂業,勤勞作工,不要游手好閒(箴六6~11;十四23);難怪不少學者(如韋伯等)指出新教徒(特別是改革宗與清教徒)工作倫理促成了近代資本主義的興起。

  中世紀時期,本篤會看工作就是禱告,他們視敬拜與勞動皆為「神的工作」。總而言之,無論聖俗的工作,均有濃厚的社會與道德責任,個人工作與社會秩序唇齒相依。啟蒙時期,人的理性高漲,個人主義嘗試打破傳統社會的框框。工作的垂直關係中斷,勞力與道德開始分割 ; 人各隨己意以合約方式把勞力視為經濟市場浮動價格的貨品。

  工業革命加速了勞工市場的非人性化趨勢,過往地主與佃戶的關係、或師傅與學徒的關係等瓦解,工資成為市場的唯一要素。工業革命只求經濟掛帥,造成嚴重的社會失調,帶來大量手工業者失業。因此,馬克思主義興起,針對資產階級對勞工剝削而作出強烈批判 : 人與生產工具的異化。

  進入後工業年代(或稱為資訊化年代),技術轉移的趨勢必然導致更多工作愈來愈非人性化,工作與靈性兩者分割。不少基督徒看待工作為生活必需,而工餘在堂會的事奉更為神聖;於是信徒取易捨難,不在市井中見證信仰,倒在堂會積極向信眾見證。馬丁路德呼喊「工作的召命」已四百多年,打破聖職人員的尊有權;我們須要重建市井工作觀,看信徒每個工作崗位皆為「工場」,各人帶著召命委身工作榮耀神

胡志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