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


1920 期(2001 年 6 月 10 日)
◎ 如情未了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許多小孩子講故事,講到結尾總是老氣橫秋地說:這個故事教訓我們......他們講的教訓又往往是老掉牙的結論,譬如「狼來了」的教訓一定是不要說謊,「龜兔賽跑」則一定是不可驕傲。

  這種既定看法通常是屬於成人的,成人不自覺地影響孩子對人對事的看法,那看法可能對也可能不對,對不對還是其次,扼殺孩子自由思考的機會,使他們不能勇於批判才是問題所在。

  家長其實應該抓住機會,和孩子好好討論,幫助孩子習慣從多元角度看問題。

  就如「狼來了」,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來個情境學習:如果你是牧童,你可以解釋胡亂呼救的真正原因嗎?如果你是農夫,聽到牧童一次又一次的呼救,你會不會抱「寧可信其有」的心腸照樣去救他,讓他良心發現?又或者,你會不會在牧童第一次說謊,就狠狠地教訓他,使他明白呼救的真正意義。又或是你會不會和牧童好好談談,了解他惡作劇背後有甚麼問題,是怕孤單?是疑心生暗鬼?

  又如「龜兔賽跑」,我們可以來個角色扮演,讓孩子代入其中進行思考。假如兔子沒有在半途睡覺,而是摔倒了,你是烏龜,你會怎麼辦?乘人之危,繼續跑下去,取得那難得的冠軍?放棄比賽去照顧兔子?又假如兔子並沒有半途睡覺,所以烏龜如常輸掉了,你會怎樣面對兔子的冷嘲熱諷?又或者,作為旁觀者,你會不會覺得烏龜是不自量力?

  這樣引導孩子,自由地從不同角度反覆討論,可以幫助他們明白問題不只有一個標準答案,他們長大了就不會變成唯唯諾諾的「yes man」,而是抱開放態度處事,並且懂得立體思考和敢於批判的諤諤之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