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懷為使命


1906 期(2001 年 3 月 4 日)
◎ 教會之聲 ◎ 梁林天慧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過去幾年,香港隨著被殖民式統治轉變為香港自己當家作主,在醫療、教育、福利,以致政府內部體制方面的改革,一浪接一浪。儘使在位者可能出自一番好意,使社會環境得以改善,卻換來民怨沸騰,改革像未見其利先見其害,使社會大眾擔心及不安。畢竟,九七香港回歸祖國後,教育及房屋等問題日益浮現,民間對政府有更高的要求,也期望政府提高其問責性。在商業主導,經濟掛帥的今天,社會流行「全民皆股」,事事著重「包裝」,「形象設計」及「推廣」,部份基督教群體少了政府的特別「支持」,另外,有些基督徒同工更擔心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愈來愈濃,香港便失去以人為本,建立市民的歸屬感的土壤。

  另一方面,為增加經濟效益,不少團體鼓勵開拓賭博範圍,在實踐一國兩制的途中,政府不遺餘力地改革,社會上便不斷湧現「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聲音,實行以推廣人權、性權和保障新聞、言論自由為至高無上之訴求,政府愈致力改革,爭取自由放任的聲音就更如雷貫耳,市民處身其中實有點無所適從。青少年更首當其衝,找不到立腳點,不少以放任或放棄的態度來面對,在一項研究調查中,香港的青少年認為自己快樂的只有百分之四,是八個亞洲國家及地區中最低的。

  教會在這光景中如何自處呢?當然,我們不希望政府放下改革,不為社會的未來謀出路、謀幸福,同時也不希望貧富懸殊及金錢掛帥的情況不斷加劇。近年,少數教會團體已紛紛站出來扶貧,更有些為新來港人士爭取權益,亦有團體關注傳媒所發布的消息內容,然而基督教圈子面對這些情況出現不同的聲音,甚至持相反的立場。可惜的是,以行動實踐關心社會的教會始終不多,大部分教會仍然持「獨善其身」的態度,只著眼於教會內的奉獻金額、聚會人數及內部制度等課題,而忽略了擴闊接觸社會事物,關懷鄰舍,實踐信仰。個人方面,有部分弟兄姊妹只限於禮拜日參與聚會,其餘時間不肯投身教會事工,事事只講求得安慰,得呵護;著重建立人際關係,多於在生活中實踐聖經真理。此外,最近有教會進行研究調查,發現會友已開始接納婚外情及同性戀,更有信徒慣性地追看電視長篇劇集,沈迷色情刊物及賭博,在生活中也全面投入「嬉笑怒罵」的文化,而教會對這些情況多採取逃避和拒絕正視的態度,在固步自封的同時也忘卻了堅持其聖徒的立場和價值觀念,為主作見證。

  在教會關懷社會需要的課題上,筆者有以下的分享:


一、持守信仰,效法基督

  在社會中,我們要面對不同的衝擊,紛擾我們的思緒,但仍要追隨真理,留意自己不趨炎附勢,但亦不慣性地反對政府的一切措施或「逢中必反」。我們宜以聖經的教導為生活權威,心意更新而變化,不斷章取義,且實踐在生活中堅決效法主耶穌基督的行為和教訓。


二、互相扶持,抗衡歪風

  無疑,「包二奶」、同性戀及賭博等問題日益嚴重,於真理亦不合,但教會應接納和輔導面對這些困擾的弟兄姊妹。我們每一位都是罪人,不宜以高人一等的「聖徒」自居,另一方面,我們要多留意這些社會風氣或潮流(例如性濫交,婚前性行為,賭博,「包二奶」等),因為它們的蔓延除了不符合信仰和道德外,對整體社會和市民的幸福也帶來重大影響,我們不宜盲從附和,動輒借言論自由之名,爭取更大的個人權利,尤其使青少年和整體社會流於放任、放縱狀態。


三、包容異見,和睦合一

  不同的社群對同一事件有不同的意見並不鮮有,甚至在信徒群體中,也會出現不同的看法,我們應以尊重合一及盡力與眾人和睦的態度去面對,容許不同的聲音表達個人的立場,同時避免個人或個別群體成為「必然真理」的代言人。

  在此,筆者希望強調一點:當我們問及社會關懷是否教會∕信徒一定要做的事情時,我們要明白到社會關懷並非一種選擇,而是主耶穌的吩咐,是我們的使命。在約翰福音十七章:耶穌「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彌迦書:強調我們要「行公義,好憐憫,與神同行。」路加福音十章:耶穌差派門徒出去傳福音及醫治病人時,就「如同羊羔進入狼群」,然而我們仍是要去,承擔宣講和服事的使命。雅各書及彼得後書:形容信徒靈命的真正虔誠和成熟,是要以行動去關心患難中的人,同時又不沾染和跟從俗世的洪流。

  實踐耶穌基督的使命,先決條件是弟兄姊妹於祈禱中的領受,加上信仰群體或教會的真理教導和印證,及後我們要為神的緣故站出來,於我們身處的社會中「為鹽為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