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懷由家庭開始


1906 期(2001 年 3 月 4 日)
◎ 文林 ◎ 趙煥明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前美國第一夫人芭芭拉布殊曾經說過:「社會的成功,並不取決於白宮內所發生的一切,而是你自己家庭所發生的一切!」(Former First Lady Barbara Bush said, "Our success as a society depends not on what happens in the White House but on what happens inside your house.")

  這句話給作為兩位女兒爸爸的我很大提醒:社會的成功源自家庭的成功;社會問題源自家庭問題;社會關懷源自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仿效對象,所言所行均塑造孩子的價值觀及對社會的看法。有些父母為了提供豐裕物質和優質教育機會,讓孩子有光明前途,日以繼夜工作,甚至犧牲了照顧及溝通的時間,對於孩子的成長又帶來甚麼影響呢?

  社會關懷由家庭教育開始,以一則生活點滴來分享所領受的。

※ ※ ※ ※

  「你帶天慧去見識一下吧,我來付團費!」媽媽認真的說。

   蒙古支持者探訪團幾天後便要出發,可惜臨時有團友不能成行,多出一個位,而我們的廉價團費機票卻改不了。五歲半大的你,知道有這個機會,高興得很。我也興奮:能讓你放眼世界,走到物資貧乏的地方,接觸不同的小孩子,將是難得的學習和體會。況且,你是喜歡與爸爸一起四處走的。

  急急向幼稚園的老師請假,接著開始收拾衣服、日用品、奶瓶和每天三餐的奶粉。上機那一天,媽媽給你煮了一隻雞蛋;奶和雞蛋是你每天都吃的。

  弄了一整天的工夫,我們順利抵達蒙古的首府烏蘭巴托。九月初,蒙古的天氣仍是十分怡人。草原上,我們第一次見到這樣大的藍天,這麼大羣的羊兒、馬兒和形狀有趣的蒙古包。

  天慧,你是第一次看見真的、活生生的羊兒、馬兒呢!

  隨後幾天,你親身體驗了不同的文化和窮人的生活。 我們走進他們簡陋的家園,探訪住在地洞的一家四口,也面對面見到在垃圾場上撿垃圾維生的小孩子,拿著水罐子取水的孩童;沒有家而住在街童中心的小孩子;在警察局內幾十個剛從街道撿回來的街童......我們見到生活種種缺乏、不足,同時亦是見到頑強的生活鬥志。孩子們沒有很多的玩具,但許多都是快樂、滿有理想和盼望的一群。

  我們沒有帶很多禮物送給他們,但你分享了一些糖果,並將爸爸給你畫的小卡片,畫上簡單的圖畫,然後送給在警察局內的小街童們。他們興奮地給搶著要,歡歡喜喜地欣賞,因為忽然間,他們能夠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東西;原本,他們是一無所有的!

  此外,爸爸囑咐你與每位遇上的小朋友握握手,表示善意和友誼。無論他們的小手是清潔的,或是沾滿泥垢的,你都願意用心地、靜靜地與每一個握手。女兒,對很多街童和貧窮人來說,這是最大的禮物:一份簡單的尊重。

  在「光明之家」的街童中心內,我們與小朋友談到他們的夢想。有些想當老師,有一位想當廚師,有一位想做司機,還有一位十五歲的女孩子說她會勤力讀書,將來當蒙古第一位女總統。孩子們,我們為你們的夢想禱告。努力!

  幾天在忽忽的走訪中消逝,回程中問你最開心的是甚麼?

  想了想,你說:「能夠見到很多小朋友。」

  又問:「你將來想做甚麼?」

  「老師。」

  九月二日的日記上有這樣的記錄:「女兒,謝謝你陪爸爸上路,有你在身邊,忙了些,因為要照顧你,但輕省些,因為...有你在身邊。

  當老師的確很有意義,傳授知識、作育英才。可知爸爸也渴望成為出色的老師,在你的生命中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給你留下榜樣。每月的家庭活動:探訪獨居的婆婆,不單帶給他們歡笑和問候,更讓你有機會分享愛心和關懷社會。記得前陣子給你五塊錢,問:『買玩具,還是給那在街頭露宿的婆婆?』

  躊躇一會,最後你拖著爸爸行到婆婆面前,放下五塊錢,滿意地笑著回家。

  天慧,我為你而驕傲!」

※ ※ ※ ※

  當社會的價值觀被扭曲,身為基督徒的父母能否仍然按照所知的真理教導孩子?還是被社會的認同和讚賞所拖帶,而忽略教育孩子勇於承擔、樂於分享。真正能夠改變一個人、或社會、甚或國家,由家庭開始:家庭是兒女最重要的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具影響的老師。

  願基督徒的父母建立充滿關懷的家庭,讓孩子成為關懷社會的未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