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應如何回應祭祖?


1858 期(2000 年 4 月 2 日)
◎ 文林 ◎ 陳一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日前一位弟兄在小組分享時,臉上顯得十分苦惱,吞吞吐吐的說:「每逢清明前後,內心感到煩惱,就是不知如何面對掃墓問題,去年家人叫我出席,我推卻了,他們便顯得不高興的樣子,今年不知如何做才好?」於是,筆者問他說:「你為可不肯去呢?」誰知他回答:「我若跟他們一起掃墓,豈不是參與他們拜偶像的行動嗎?所以我都不知如何是好,實左右為難!」

  須知上述弟兄的困擾,也是無數基督徒所面對的難題,就是信主後應怎樣面對家人的祭祖行動,這問題也成為不少人踏出信主步伐的障礙,有見及此,筆者願跟大家作三方面的探討:

  

一、祭祖的真相

  「祭」字從康熙字典的解釋是「以手持肉」,即以手持肉獻祭鬼神之意,也含有「祭者」與鬼神相接之意思,因此,祭祖可解作生者向已亡祖先進行獻祭儀式。另從英文看「祭祖」Ancestor Worship,其羅馬詞源是「亡魄崇拜」之意。

  中國人祭祖行動在周朝後才出現的,且限於有顯赫地位的家族,如皇親國戚及高官才舉行的。但後來這行動卻普遍起來,流傳民間,由於中國人深受佛教與道教的思想影響,祭祖行動滲入很多迷信意念,如靈魂變成孤魂、野鬼、餓鬼、厲鬼等,需要活人祭祀。另陰間的鬼魂不事生產亦需要陽間的人不斷供奉,焚香燒紙錢,以示照顧。未幾,後人亦盼望藉祭祖行動獲祖先的庇護與賜福。時至今日,祭祖行動仍沾着濃厚的迷信色彩。

  

二、祭祖與敬祖

  追溯早期的祭祖行動,重點乃在敬祖。因受着孔子儒家思想的影響,當時候的祭祖乃着重倫理道德層面,正是「慎終追遠,民風歸厚」之目的,孔子亦不主張將鬼神與人事相連,故倡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乃強調人跟祖先血脈相承,透過祭祖達至「孝道」的個人修養。因此,中國人早期之祭祖以文化風俗居多,但可惜時至今天的祭祖行動已充斥導人迷信的思想。

  

三、基督徒的回應

  眾所周知,聖經十分重視孝敬父母的原則,不論是舊約的「十誡」,新約耶穌的教導及保羅的提醒,均要求人飲水思源,在主裏孝敬雙親。所以,我們在祭祖行動上乃贊成敬祖的精神,實踐「慎終追遠」目的,但卻不贊同當中的迷信思想與色彩。因此,基督徒可循下列方式進行記念祖先的行動:

  1. 與家人一起出席掃墓,以示誠意。
  2. 在墳前默禱與述說先祖之美德。
  3. 在家人贊成下,可在墳前或在家中舉行簡短的追思聚會。
  4. 攜帶鮮花以緬懷祖先。
  5. 修葺祖先墓地,保持整潔。
  6. 事前須向未信家人表白自己的信仰與參與的程度。(須留意說話語氣)
  7. 須重複平日對家人之關心與愛護。

  最後,願神使用我們信主後生命改變的見證,不斷彰顯基督的榮美,在祭祖一事上,既有原則知識,亦須具備愛心行動。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