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失禮人!(下)


1884 期(2000 年 10 月 1 日)
◎ 父母也EQ ◎ 余德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上文提到要鍛練孩子在與人接觸時有「高容納的彈性」,不要培養太熱情或太冷感。

  我特別強調父母的示範-與他人的距離是非常大影響力的。近年的心理學理論很關注「情感教育」,原來每個人在早年所接觸的感情經驗就是將來人生最有把握的「付出和接收」的能力。

  舉例來說,你常很情緒化地罵孩子「做不到你的要求」,若這種罵法已有數年之久,你的孩子在日後聽到別人向他埋怨辦事不力時,你猜他有甚麼心理反應?

  是否會很難過?抑或好像沒有事發生過似的?

  我會預測是後者。因為這是他最熟悉的「判詞」。他心中會說,「有甚麼出奇?」

  可是,當一個很關心他的人想用鼓勵他的途徑希望他可振作。你猜孩子如何回應?

  是否大受感動,然後馬上做功課?

  我可預測機會不大,因為孩子多數會說:「你弄錯了,熟識我的人都不會這樣讚我!」

  這是我在這三年來主持過逾萬人次的EQ小組之實際體驗。

  最近有一位十歲的男孩子告訴我,他很不習慣導師給他好評,甚至覺得那些稱讚很「假」,因為自小就只有稱他為壞孩子的評語。

  當我問他被老師罵時的感覺,他竟笑起來,說:「這才是我呀!」

  早年接觸的情感反應使我們偏向屬意別人用溫情還是冷淡。最不幸的是有些人在童年全無經歷過起碼一個人對他熱情的。就是這樣,他在人際關係常保持遠距離,因為這是他最熟識的感覺。

  我們在這冷酷的世代正要面對很多失去家庭溫暖的孩子,所以真需要多些基督徒承擔全職的兒童EQ訓練,縱然很多小朋友會對我們的親切有點陌生和不知所措。但我深信,愛能溶化冰冷的心,這是任何導師應有的信念!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