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重索?教會辦學的理想


1875 期(2000 年 7 月 30 日)
◎ 教會之聲 ◎ 袁天佑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不久前,當教育署提出《校本管理諮詢文件》時,聽到社會上一些知名人士,如立法局議員,他們抨擊包括教會在內的辦學團體「壟斷」本港大部分學校,又指出教會將教育「公器私用」。香港教育已達到不能不徹底改革的地步,但是負責倡議新世紀教育藍圖的人士,他們的主導思想是市場經濟,例如教統會主席梁錦松曾指出:「我們需要有廣泛、創新和全球觀點的畢業生去維持我們在新紀元的競爭能力。」企業家田北辰更指出,僱主才是畢業生的用家,故此他們才有資格談論教育目標。因此我們看到教統會於本年五月份所發表的《教育制度檢討改革方案諮詢文件》中,只是略略談及全人的教育,但是教育的目的仍主要為掌握建構知識,而更重要者,是加強香港競爭優勢。教會為甚麼要在這種批評和教育的理念下辦學?

  教會是否需要或是停止辦學,並不是因為社會的言論如何,對教育的理念如何。最重要者,是教會辦學有甚麼理想。假若我們有我們的理想,就是人家有諸多批評,我們也要重拾和堅持我們的理想。當然世界在改變,人心也在改變,在新時代中,我們也當重索和更新我們的理想。

  教育是甚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視教育只是尋找知識,例如學習語文,科技等。有人較廣義和較哲理化的看教育,教育是要去明白和欣賞世界的運行,對人、社會國家的行為有更深入的了解。《教育制度諮詢文件》中所反映的教育理念,正是這兩種觀念。我們並不反對知識的建立,但是知的建立是為了甚麼?我們也不反對一個宏觀的角度來看教育「全球一體化」是一個事實,擴闊學習的視野和內容,認識不同的文化,實在是毋須爭論的方向。可惜的是《諮詢文件》視學習的目的是增強競爭的條件。當社會走向資訊化,科技化的同時,人性被朽曲,人成為了社會競爭的工具。但是上帝創造人類,人有尊嚴有價值。上帝創造世界,豈非教人和諧生活在其中,並且曉得去欣賞祂創造的人偉大?

  基督教的信念與教育有一個不可分割的關係。「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九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廿二6)基督教信仰中明白人生活在罪惡和被罪惡所困擾之中,所以我們深信教育有消極的一面,幫助人明白人的罪性。但還有另一方面,一個更高和積極的目的,就是幫助人走正直的路,而且以能認識上帝,得着永恆的生命為最終的目的。

  教育有一個道德任務:在個人方面,能愛自己、愛鄰舍、愛社會、愛這個世界;在羣體方面,熱愛生命、尊重自由和平等、愛好和平。教育就是要幫助人能對我們的世界所發生的事物有一個個人和道德的敏銳觸角,在一體化的世界中,能明白我們與其他人是一起共享這世界。

  《校本管理諮詢文件》中提出要讓社會人士,教師和家長可以共同參與管治學校,傳統教會和傳統的辦學團體或許會不同意。神學家龔漢斯(Hans Kung)曾在他所寫的《全球責任》(Global Responsibility)中鼓勵不同信仰的人士明白他們有共同的人性,並且要共同努力,建立一全球的氣質(global ethos),承認我們不只要向上帝負責,也要向我們的鄰舍負責。這正是在新時代中,基督教會辦學時得接受的新氣量,喚起所有人,不獨是基督徒,共同為真善美而努力。教育工作,不只是在教會中,在課堂之中,也觸及社會和世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