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欣賞蔡兄對香港社會的觸角,洞察香港政府改革的熱誠,也體會立法會的限制。英國人交還的香港,表面彷彿仍是東方之珠,內裡卻是千瘡百孔。對香港政府的改革意欲,相信香港市民是認同的。除了政府玩「政治秀」技巧劣拙之外,主要還欠八個字:「價值模糊、遠離現實」。例如商界主導、實用為本的教育價值觀,朝令夕改、不切實際的教育改革方案。未能深入想通教育理念和價值,未曾仔細查察改革方案的優勝劣敗,遂只餘下改革意欲可被肯定。
不過話得說回來,如蔡兄所言,破壞容易,建立艱難。基督教界可作甚麼呢?我看還有三方面可作的。
第一,必須在神學上肯定文化召命。教會的福音和宣教使命,應包括城市宣教、社會文化塑造;這既是創造論的一部分,也是愛鄰舍引申的必然結論;教會須要肯定這些參與是事奉,而不是忽略事奉。在此希望神學院能多做點事情。
第二,需要傳遞香港文化危機的迫切性和關注社會的激情(passion)。若沒有迫切感,就會拖延,不了了之。當然若沒有警報,不易產生迫切感。若沒有激情,便不願為此少看兩小時電視。香港人的無能感極強,教牧的鼓勵、信徒彼此的支持尤為重要,不然激情很快會熄滅。作為起步,崇拜禱文除了記念某些待業肢體,可否也為這貧富懸殊的經濟制度禱告?在此希望教牧能多做點事情。
第三,還得建立參與和行動的渠道。好些信徒不是不想參與,只是不知如何。談到教育制度,磨拳擦掌的父母大有人在,高瞻遠矚的意見亦不乏,可是執起筆桿卻有如千斤重。而且報章也有其自身的議程,未必有足夠發表空間。數年前面對學能測驗,有家長欲聯絡其他家長一同推翻這考試制度,卻不知從何入手。面對建制和政策,香港人不懂其遊戲規則,只能依附遊行的號召。在此希望某些基督教機構如明光社能多做點事情。
最後,在文化建立而言,基督的先知職事叫我們作社會的良心,指斥罪惡,維護公義。
祂的祭司職分叫我們作社會和解的使者,肯定值得肯定的,化暴戾為祥和。祂的君王職事叫我們作社會的僕人,以天國的價值為基準,建設社會文化。願我們為這城市求平安。
鄭順佳(中國神學研究院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