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循道公會八十年簡史


10 期(1964 年 11 月 1 日)
◎ 特稿 ◎ 黃作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一百年前,香港赤柱英軍兵營中,有循道公會會友英兵羅斯·於一八四八年致書英國循道會倫敦總會,陳述香港有建立教會之需要,請求派遣教士東來。當時總會海外差遣部未有適當人員,故未能卽行派遣到港建立教會。然此種香港之「馬其頓呼聲」,不久傳至英國北部一農民耳中,彼大受感動,自動向總會要求派遣來港。總會因經譽及種種問題尚待解决,仍未能卽行答允。但此一青年農民之循道會友,旣爲聖靈所感召,意志堅决,竟不惜變賣所有田產,自動離鄉別井,遠涉重洋,於一八五一年(清咸豐元年)正月二十日到達香港。該青年卽爲循道公會華南教區第一位傳教士俾士牧(Rev.GeogePiercy)。

  一八八四年開基威靈頓街

  俾士牧師來華,雖先抵達香港,但未在港設立教會,只把目光注意廣州。在彼抵達香港時,在報告總會之公函中有云:「查七年前,有本會牧師隨軍服務來到香港,曾設衛斯理班會有華人參加,極有興趣。」等語。而香港循道公會歷史之起點,則在三十年後。先有教友陳耀壇,在中環威靈頓街設塾教學,主日輒與教友翟陳星楷、李翰庭、蘇佩球、周清泉等聚會。一八八四年,梁安統牧師挈由澳洲返香港,慨然担任義務牧師,主理聖工,將學塾改作福音堂,當時名稱爲「惠師禮會」,中華循道公會香港基址乃告成立。故本會建基香港之歷史,當以一八八四年爲起點。

  越十年,信徒受洗歸主者僅三十餘人。不久,業主收回舖位,乃遷往西營盤高街,又因地點不適,再遷借用灣仔大道東英人循道公會禮拜堂聚會,當時該地遠僻,赴會禮拜者日見減少,於是先後再遷歌賦街、卑利治街。在此十年之內,東遷西徙,無一個當會所遂有購鋪設堂之議。

在鴨巴甸購買第一間堂所

  時有美洲歸僑鍾春和,遺歎六亮,臨終囑託購堂之用。會友得此基金後,隨發出捐册勸捐,集資於一九零六年購得鴨巴甸街一間屋宇,修改爲會堂,對外佈道,機會至佳,七年之內,受洗歸主者達一百五十人。一九一三年梁牧師蒙召息勞,享壽八十六歲,任義務牧師垂三十年,服務本會,矢忠矢誠,令人敬佩。梁牧逝世後,先後由英人循道會堂潘察理牧師高惠烈牧師主理聖禮,協助會務。一九一五年,蘇佩球牧師自美洲返港,遂請其就任聖職,會務進行,蒸蒸日上。又在大道東租賃一舖,改作支堂,推廣佈道工作。是時人數則增至二百八十八人矣。

一九一六年遷堂堅道

  一九一六年,蘇佩球牧師深感人衆堂狹,乃與會友策劃,爲遷堂籌欸募捐,經數月後,集欸三萬餘元,購買堅道大屋座卽今之眞光小學,修葺乃成新堂。是年十一月四日開幕。此後教會聖工,次第舉辦,益形發展。一九二三年,羅日新牧師任主任職,各部事工正宜努力進行,借受大罷工風潮影響·會友疏散囘鄉,幸主日禮拜照常進行,未嘗停頓。一九二九年關更有牧師接任主任,雷惠和牧師義務協助,聖工日進,會友日增,堂小不能容乃將堂内間隔拆卸加增百餘座位,仍感不敷容納。

  一九三零年,全國基督教協進會推行五年歸主加倍信徒運動。時關牧與會友從詳商議,認爲現有堂址已感侷促,若五年後信徒倍增,豈能容納?於是乃有五年建堂運動提議,將堅道原有堂所改建新式禮拜堂,建築圖則已呈港府工務局。詎知工務局以堅道馬路太狹,要在聖堂前拆入十四尺,方准改建。衆以改建新堂以後,地方不但不能加多,反爲減少,因此建堂計劃,暫爲擱置。

灣仔香港堂於一九三六年落成

  一九三三年,關牧調任廣州,黃仲凱牧師接任,對倍增信徒及建堂運動,繼續努力。以堅道堂址旣不適合改建,則以遷地爲長。於是進行向政府購地。果然獲得最理想之地址,在灣仔軒尼詩道與莊士頓道交界處,面積達五千餘尺,卽現在之香港堂堂址。公推牧師張輔德、黎伯廉、黃仲凱、宣敎師陳欽崇,義務教士張吉盛、屈樂卿、譚衛之,及梁恩光、黃量舒、林覺曉、梁錫茂、張彼得等十二人爲建堂委·辦。又選出建堂値理五十四人負責。發出捐册分頭籌募建堂欸項。不久,二十萬元之建堂欸籌足,旋於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一日動土,鳩工它材,經營年餘,此一灣仔宏偉殿宇,於一九三六年一月十一日遂告-落成,隆重舉行獻堂典禮。同時,成年會友人數亦增加至薈三十人,兒童會友:至三百七十一人。成爲堂所宏麗,會友千人之香港大教會之一。

  自一九三六年香港堂落成後,會務加推進,設備更臻完備,聖經夜校、主日學、勉勵會、少年部婦女部、歌詩班等皆加强組織。領導團、探候團等協助聖工,亦不遺餘力。此外如家庭敘會,圖書購置,文字出版,對外佈道等亦悉皆舉辦,每日堂無空置。加以日本侵華,國內烽煙處處,避難來港者衆日常會務以外,復有各種急需事工舉辦。佛山華英女子中學遷港後亦嘗借用副堂上課,聖堂使用可謂無時或竭。一九四零年,統計成年會友人數又增至一千一百六十五人,童年會友七百一十四人。主日崇拜赴會人數,平均有九百人之衆。

四十年間曾先後設支堂

  爲擴充傳道基址起見,早於四十年前,卽有支堂之開設。最初租用大道東一舖位爲福音堂,隨後遷李節街。經十餘年後再遷大道東。三遷至灣仔道。至一九三六年灣仔香港堂落成,因地點相隔太近,遂遷往九龍旺角廣東道。除開設支堂外,復有談道室之設立。早於一九三一年,九龍方面卽有義務教士屈樂卿借出其在佐頓道之寓所爲談道室,經四年後,因屈家遷滬,復遷至另一教友李炳夫人府上,繼續舉行集合。直至灣仔新堂落成,因灣仔支堂遷至旺角,乃同時移往合爲九龍支堂。

  各種會務,次第發展,會友日衆。於是緊隨香港堂落成之後,又有籌建九龍堂之議。且舉出委辦負責進行。西環談道室設立較遲,由義務教士潘清沂借出寓所,於九三七年四月三日開始聚會,因在該談道室聞道研經而信主受洗者,有五十餘人。開設不久,聚會人數日衆,漸感不敷容納,於是亦舉出委辦,行籌備開設支堂。九龍西環兩地區正策劃擴展聲中,卽遇戰事發生,对不得已暫告停頓。戰後,西環談道室憎會友彭澤民寓所聚會,直至彭宅遷離香港乃告結束。

一九五零年興建九龍堂

  一九四一年,本港被日軍攻佔,會務大部受阻,教友亦多離港同鄉,然主日聚會仍繼續不輟,雖經炮火,聖堂依然屹立未受損毀。和平後會務迅即恢復。九龍聖工亦能迅卽恢復,租賃彌敦道五七五號爲臨時堂所由黃堅道牧師任堂主任。一九四七年華南教區發動四年奮進運動,期於一九五零年,即本會在我國建基》百週年,再加倍會友人數。又以香港人口大增,主日崇拜會衆增加,九龍臨時支堂實感不容納復有興辦學校之需籌建新堂之舉實爲急不容緩。乃於一九四八年冬經香港聯區會通過重組建堂委員會,由當年香港堂區領袖職員及九龍支堂委辦等六十五人組成並選張吉盛、黃達巨、屈樂卿、翟大光林柱勳、黃量舒、林覺曉、尚德本牧師等八人爲顧問,黎伯廉牧師、黃仲凱牧師、張彼得等三人爲執行委員,於該年八月新任支堂主任黃作牧師則被選爲建堂總幹事。於是建堂工作積極進行。並選定九龍市區中心加士居道九龍裁判署右鄰小山崗爲新堂地址,面積達二萬一千餘尺。全座建築包括禮拜堂一間,樓上正堂設座位一千,樓下副堂座位五百。學校一所,上下午校學生可容一千人。此外另有座位一百二十之「百年堂」紀念本會華南教區開基一百週年。辦事處及牧師住宅等。全部建築及設備費達一百六十萬元。此座宏大之九龍堂於一九五零年六月廿四日由本港護督列誥主持動土,一九五一年十二月落成,於十二月八日舉行獻堂典禮,由黎伯廉牧師啓鑰。當時居住九龍方面之教友僅得三百餘人及兒童會友二百餘人,但主日崇拜則有四百餘會衆。首任堂主任爲黃作牧師,至其一九六零年調任香港堂時,敎友則增至一千一百四十五人,兒童會友七百七十三人。循道小學及幼稚園亦於一九五一年開辦,奉獻學校典禮,則由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啓鑰。

九龍堂落成後的發展

  九龍堂落成後,一九五二年起,香港聯區開始組成香港堂.及九龍堂兩個堂區,由黃仲凱牧師黃作牧師分任香港及九龍堂主任牧師職。女宣教師湯麗瑛、陳彩恩,幹事湯炳球、蘇國浩、葉蘭芳。至一九五六年,卽香港堂建堂二十週年,九龍堂建堂五週年,香港堂早午晚三堂主日崇拜平均每主日赴會人數一千一百卅九人,九龍堂早午晚三堂,平均也有八百六十四人之衆。兩堂各部門組織如主日學、聖經班青年團契、少年團契.成年團契、婦女團契及勉勵會等,組織更爲完善,事工日漸進展,憑藉上帝的引導,整個教會事工都·獲顯著進步。一九五六年敎友人數統計:香港堂成年教四百八十九人,九龍堂七百八十三人,兩堂合計成年教友二千二百七十二人。香港堂兒童會友八百零一,九龍堂四百廿三合共一千二百二十四人。成年及兒童合計,整個聯區友人數爲三千四百九十六人。

興建循道中學

  與九龍堂建築相連之循道學校(小學及幼稚園),初時開辦全日上課之學校,僅收小學生五百人,幼稚生八十人。但由於學童過多,所以不久卽分上下午班上課使能收容逾千學。兩年之後,更增辦夜校,又收小學生百人。一九五六年,因鑒於小學生畢業後應有本會中學繼續其學業,於是經聯區會通過,迅即組成籌建循道中學委員會,仍由黃作牧師任建柀總幹事。籌欸目標五十萬元。並向政府申請撥地五萬尺及補助建築費一半,幸各種工作進行順利,全部建築及設備費一百三十、八萬餘元,由政府補助六十四萬餘元,貸二十八萬元,英國本會差會捐贈十萬元,美國衛理公會婦女部捐助十一萬餘元。本會募捐總共獲得三十六萬八千餘元。再一次表現教友對教會建設及辦學之熱烈而盡力之支持。至一九五八年秋季落成開學。共有十八間課室,收學生七百餘人。由李連枝任首任校長。

開辦徙置區學校

  由於本港人口急劇增加,徙置區尤爲顯注。非有更多學校,不足收容適齡學鞏因此,本會在石硤尾徙置區先辦理一間徙置大廈天台學校嘗試爲徙置區貧苦居民做些服務工作,該校定名爲「循道會學校」,收容小學生三百餘人。主日則利用課室辦理主日學,及平時盡可能舉行佈道工作等。

  一九五九年,本會計劃在官塘徙置區擴大服務及辦學工作。决意向政府申請官塘徙置大厦A座之地下全層,辦理上下午班共三十六班之政府津貼小學,設備費得十四萬元,本會與政府分担各半。爲着集七萬元之設備費,於該年十一月廿八日在九龍堂舉辦了一次盛太之賣物會。該賣·物會動員港九兩堂教友四百餘人推銷換物券,循道中小學校員生大力支持,並由港九兩堂婦女團契姊妹製作手工,主持會場換物工作。賣物會總幹事黃德光負責各項貨物之供應等。人人盡責盡力,熱心爲教會之表現,令人感動,賣物會籌備初期,目標定爲三萬元。但銷券超過五萬,除去貨物及各種支銷外籌得欸項竟達四萬餘元,一再證明上帝的;恩典常常超過我們所想所求的。例校舍裝修迅速完成,正式於十二月初開課,首任校長由趙袁仁牧師義務兼任,呂權廣、盧正心則分任上下午主任。學生-逐漸增加,不久即開班至卅六班之多。

展開社會服務工作

  繼官塘徙置區辦學之後,本會又在該A座徙置區大厦租用天台爲「兒童樂園」,爲更幼小之兒童服務,並開辦主日學及展開佈道工作。

  一九六零年,爲適應當地居民需要本會開設了診所一間名爲「循道診所」以最低廉之診金費,給予當地貧病者極大幫助,聘請黎德章醫生每天前往診數小時。

柴灣愛華村服務中心

  爲本基督普及之愛以對徙置區貧苦居民作更大服務,本會聯同衛理公會及結合世界各地循道宗之協助,十年來光復建成掃桿埔之「衛斯理村」及荃灣大窩口之「亞斯里村」,總共建有石屋二百多間。一九六零年,更在柴灣興建「愛華村」,計劃建築石屋三百多間每間每月僅收十元租金,以施惠貧苦居民。爲對當地居民作更多更大之服務,一九六三年更建成「服務中心」一座,設備有禮堂、課室等,將開設幼稚園、成人識字班或夜校、工藝班等,並發展教會之宣教工作。

建設北角聖堂及循道小學

  本會雖有港九兩大聖堂,但教友居住漸形分散,聖堂之增建實爲必然之發展,而增建學校,亦爲社會急需。因此,本會於一九六零年,又發動籌建北角聖堂及學校,申請政府津貼學校外,計劃籌欸四十五萬元。於該年十一月收割節感恩主日開始發動教友認捐運動。

  可惜由於領地手續及圖則等阻延,直到今年十月始落成小學部份,聖堂則須延至明年復活節後始能落成。

  北角循道學校共有課室廿四間,上下午可收學生二千一百名。聖堂將同時用作學校禮堂,座位共達七百。由於工程費用一再增加,全部計劃完成將耗欸項達二百萬元之巨本會募捐增至一百萬元。

計劃興建華英中學

  一九六二年,本會華南教區佛山華英中學居港校友組成香港校友會。不久,該校友會各校友爲紀念母校之培育及適應本港目前中學之需要,表示協助本會籌建華英新校當即由本敎區年會接納華英校友會之建議。向政府申請撥地及津貼。現已獲政府撥出建校地址在九龍紅磡大環路,希望不久即進行籌建,並可能由該校友會負募捐全貴,以減輕本會在未完成北角建設前之負担。

  XXX

  回顧八十年前一八八四年開基威靈頓街時代,當時教友僅得數人,但八十年後之今日,香港堂洗禮冊人數已增至五千八百七十二人,在九龍堂受洗歸主者亦有二千二百二十六人。現在有聯絡之敎友港九共有八千〇九十八人。主耶穌基督說:「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等到長起來,却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它的技上。」由本會在港八十年來的進展,可以證明主耶穌的話是眞理,也證明了教會的擴展是出於上帝的大能,吾人豈能不感謝讚美神恩?


  揭頁版內容刊載於《基督教週報》

1964年第10期第3版

揭頁版可瀏覽以下網址:
http://christianweekly.net/1964/19641101/mobile/index.html


【要聞】

【文林】

【特稿】

【以琳手記】

【元範室】

【教會消息】

【教會聖歌史】

【教育漫畫小良】

【新聞】

【芥子集】

【論壇】

【講壇】

【雪居短簡】

【靈裏的禱告】

【青年園地】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