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的發展逐漸影響着我們的生活,從購物、教育、娛樂到醫療,無一不受其影響。究竟是利是弊尚無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若我們不以倫理方式應用人工智能,必將帶來危害。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引導人工智能的發展呢?
人工智能擁有龐大的能力來收集、承載和處理數據,但這並不代表它具備數碼包容性。一方面,人工智能的進步使得過去被忽略的聲音得以被聽見,他們也有了表達的管道。這對於和平發展至關重要。然而,另一方面,這種情況發生的前提是他們擁有科技設備和科技知識。儘管我們可能認為許多人都能接觸到科技,但事實並非如此。許多貧困人口或貧困地區並沒有科技設備。此外,科技也排斥了年長者和科技文盲者,使他們可能成為人工智能的工具。
人工智能的出現確實有助於更快速、更準確地分析數據。例如,它可以預測天災的發展,進而提供預防和適時的救援。然而,當我們過度倚賴數據分析時,討論的空間就會被壓縮。似乎人工智能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一切,使得我們的參與似乎變得不再必要。結果,人們可能被排除在外,或者只由少數人來做決定。此外,許多數據的收集來自我們日常的網路活動,但這些活動未必能真實反映個人的意願。換句話說,我們在網路上的行為只代表了我們做了甚麼,但並不代表我們在想甚麼。因此,人工智能所倚賴的數據可能是不準確和片面的。若缺乏反思,我們就會活在被人工智能所塑造的世界中。
當上帝創造人類時,祂同時賦予我們管理的責任。雖然我們可以借助人工智能來協助管理,但絕不能因此剝奪人類在管理中的參與。因此,我們需要人工智能人文(AI Humanities)。首先,我們應該思考如何使人工智能更具包容性,讓不同的人都能接觸並運用它。其次,我們要確保人工智能保持着協助性質,而非以殖民化的形式出現,讓人們有自由選擇是否參與人工智能所設定的生活規範。最後,我們應堅持人文目標,拒絕將人工智能價值(如效率、準確性)視為人與人之間價值的唯一標準。在資本主義體制下,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會走向殖民化的方向。因此,擁有人文精神的羣體(如教會、宗教、教育機構)的責任變得更加重要。
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客席副教授)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每月眉批】
【清教徒們的最後一課】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聯會專號】
【讀者投稿】
【追蹤語言羣族教會】
【靈風漫步】
【飄零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