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遷移離散年代看清明


3058 期(2023 年 4 月 2 日)
◎ 教會之聲 ◎ 區伯平牧師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由緬懷親恩到敬記祖輩,由慎終追遠到承傳家族,藉着週年節日來定期掃墓祭祖,是很多民族的風俗。中華民族當着大地回春的清明時節踏青郊遊,同時趁着這個日子掃墓祭祖;跟在秋季的重陽登高避凶兼掃墓祭祖相對應。

  飲水思源是中華文化一項重要元素。歷史上,中原地區的頻繁戰亂驅使民眾遷徙南下。來到華南地區落腳定居的民眾,本於血緣及地緣的根,組建起大量北方少有的祠堂及宗親會。清明掃墓祭祖是其中的必要活動。

  世間在動,社會在變;近代的都市化及全球化走勢、全面扭轉了古來農村社會的民生格局。香港向來是移民城市,家族散居世界各處的情況普遍;除了新界原居民之外,人口的姓族關係相對薄弱。隨着家庭結構早已由「延展家庭」轉化至「核心家庭」,以至崇尚個人自立發展,一般人對於家族血緣的關係和感恩一直在減退。

  演變下來,清明掃墓日漸變得不易行;移民者固然難行,在本地的新一代亦漸失情意。中華民俗奉行土葬上千百年;直至上世紀七零年代,香港市民才因着無法支付高昂的費用,而無奈地接受火葬方式,至今變成主要的喪葬方式。再到了大約十年之前,骨灰位也是一穴難求;竟有不少通常較守舊的長者自己提出,不如「撒灰」好了。他們想到既然兒孫都四散海外了,哪還有誰來掃墓;又能夠來得幾多回哩!

  在遷移離散年代看清明,的確需要調校心思和形式。說來話長,這裏提出那兩句老舊的智慧:「做個有情人;珍惜眼前人。」當代人既追求「個人」,亦要留意「懷舊」出生成長的家族;莫讓自我變至生命孤島。當代人既前望拚搏人生,亦要顧念身邊陪行的家人;莫讓自我變成隨機的過客。欠缺了家人的個人成就,未算為豐盛人生。

  清明時節到了,是重構家族感思和關連的機會。在本地者,不妨乘時相約掃墓;在海外者,亦可乘時通聯兩地。大家既可以互訴思親,亦同時問暖現時生活。當此家族離散加劇的年代,各人努力再建維繫,借助血緣親情的無形又無價扶力,迎向面前生涯。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特稿】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短訊】

【教關愛心行動】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