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70 期(2021 年 7 月 25 日) ◎ 平視人生 ◎ 蘇永權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青文書屋」是香港典型的「二樓書店」,並獨立於各大出版商之外的書店。由於小本經營,為了節省地舖的租金開支,便成就了樓上書店的特色。筆者讀大專時,學校就在灣仔,不時都會上書店逛一逛,窮學生當然最吸引就是平價的內地版的經典書,價錢一般是港版或台版的三分一;又有不少本地文藝壇最新資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仍未有互聯網,這些資訊都非常寶貴。到了畢業之後,每到灣仔都會抽空上去,當時因為在電視台工作的關係,也愛上了電影,在青文發現了台灣電影雜誌《影響》,是一大驚喜,老闆見我對這雜誌有興趣,便說可免郵費代為訂購,他又向我推介他精選的電影書籍,小店就是有這些人性化的「服務」。
印象中的老闆羅志華,架着大大厚厚的眼鏡,充滿文藝氣息,坐鎮在收銀桌前,對着電腦,承擔出版工作,出版《詩潮》、《青文評論》、《文化視野系列》等書籍,獨力排版、編輯、到印刷、釘裝、搬運都是一手包辦。有文學評論人形容羅氏去逝前十年之間,香港最重要的本土文學作品,有近半數就是由青文出版,甚至稱他為香港文學界的「幕後推手」。
羅志華於二零零八年「葬身書海」,他的過世是否跟加租逼遷、跟大型出版商壟斷市場、跟香港文學空間與閱讀風氣愈來愈狹窄、或跟互聯網興起有關?甚至時代巨輪已容不下小店或純文學的小型出版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