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外方傳道會


2933 期(2020 年 11 月 8 日)
◎ 福傳中華踏腳石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基督新教第二位來華教士,William Milne (米憐),由倫敦傳道會差派作馬禮遜的助手。他在一八一三年來到中國,由於未能取得合法身分,因此更難在澳門及廣州立足。兩人從長計議,認定在新教國家佔治、並有華僑社羣的南洋港市中設立福音站,是審時度勢的權宜妙計。

  那時倫敦傳道會在東南亞剛開展工作:一八一零年擬進向緬甸仰光卻功敗垂成,一八一四年則立足香料羣島。馬禮遜與米憐在此強調中華意念,又創用 Ultra Ganges Mission (恆河外方傳道會) 名稱。

  在歐洲航海發現年代,新東方航線先遶過非洲南端,第一目的地是印度,表徵已到達香料羣島地帶。由印度再續向東前航,就更多見識那廣遼區域,通稱為「東印度」。陸續的航海發現,使東印度這稱號和概念漸漸流行,泛指整個南亞、東南亞和東亞範圍。

  航海發現繼而佔治新領地,這現象由開拓商貿觸發,由政府全面支持;不過各國政府尚未有充裕條件、於海外新領地直接作商貿活動或軍政介入。英國、荷蘭、丹麥、葡萄牙、法國、瑞典、奧地利,七個國家先後設立「東印度公司」,賦予專利發展區內貿易。這些公司都不是一般商業機構,政府授權擁有武裝軍力及管治責任,實際全權代表本國擴張,行動方針近乎入侵掠奪。

  馬禮遜與米憐為南洋福音站創用新名稱。「恆河」是印度最大河流,在語文表達中常作代表印度。「外方」表示印度以外地域;既然從歐洲出發一路向東走以至來到印度,再往以外地方就是繼續朝東面去;「恆河外方」其實就是「東印度」。選用新名稱,很可能務求避去東印度公司的唯利是圖強暴形象。

  按計畫,馬禮遜留守在澳門及廣州兩處福傳中華的前線,米憐轉往南洋建立支援點;差會則招募更多來華宣教士,並先在南洋站點學習和守候時機。馬禮遜與米憐當即研判南洋港市的條件,定出哪處相對合宜設立福音站。

  區伯平(撰述、繪圖、拍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角一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