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96 期(2020 年 2 月 23 日) ◎ 平視人生 ◎ 蘇永權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多年前筆者製作一輯有關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的紀錄片,介紹保護區內瀕危絕種的候鳥,如白鶴和黑臉琵鷺都是極具生態價值。當訪問港大一位生物學系教授談及保護候鳥的挑戰時,他分享了一次講學經驗,由於米埔自然保護區跟深圳灣公園紅樹林鳥類自然保護區,只是一河之隔,所以他也會到內地的大學分享保護候鳥的經驗,但在提問的環節,有學生卻問:「這些候鳥可以吃的嗎?」,眾笑。這提問正正反映了中國人傳統嗜愛吃野生動物的觀念,任何動物都可能成為中國人舌尖上的美食,當然內地都有法規保護瀕危絕種動物,但對於非法捕獵及圈養野生動物則沒有嚴格管制。
吃野味是中國人之傳統,除了野味「惹味」之外,特別是在嚴寒的冬季,吃下去可以暖胃,更有補身之效,據報從中醫醫學角度,某些野生動物對一些疾病會有療效,所以在內地每到嚴冬野味都會大賣。然而,生態保育是全球大勢所趨,野生動物自然有牠自己的生長野外的環境,但「食野味」的行為,不但硬要把牠們在人類的環境生長,把野外的生態包括病毒也帶來人類的世界,而且還要把牠們宰殺,端上餐桌成為佳餚,除有人道問題外,可能野生動物透過這次疫情,再次向我們人類發出嚴正的警號。
冀望大家合力抗疫之餘,人類與大自然都能好好共容,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