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涌道135號


2895 期(2020 年 2 月 16 日)
◎ 九龍半島賞教堂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在九龍半島舊日城區的東側,聖公會建立了分佈頗為密集的堂會;包括一九五三年開展的聖馬可堂,一九五四年開基的聖匠堂,及一九五五年開拓的牧愛堂。然而論到這一帶內聖公會堂會的老大,無疑為現時東九龍教區的「聖三一座堂」;教會由來已屆一百三十年了。

  聖公會在香港建城之初到來,起先是為了對應「洋人」的需要。建城的最初二十年之間,已經有大量華人湧來香港營生。教會敏銳服事華人,於一八六五年建立「聖士提反堂」,這是香港聖公會的第一間中文堂會。聖士提反堂的一對夫婦會友熱心傳道,於一八九零年工作退休時,開始在九龍城的家中舉行聚會,領人歸主。這個由「平信徒」熱誠自發的「家庭聚會」,就是聖三一座堂的源起。

  這樣聚會超過十年之後,信徒羣體至一九零二年才首次購地建造正規的教堂。那時教會上下一心,成就不少創意進取的服事。例如一九零三年向政府申請設立墳場,這就是現時位於聯合道的基督教墳場。直至十多年後華人基督教聯會成立,墳場才交由「聯會」接辦。

  基督教會雖然一直在無私地熱切服務社會,然而當年的國際政治情勢,以至國內的社會情緒,都對教會不利,甚至敵視,判為西方強國欺壓中華的卒子。排斥「洋教」,一再成為民眾的呼吸。在一九二零年代,全國的大城市和教育界,爆發了幾回「非基督教運動」。當時語文的「非」,即是現時的「反」(anti),這股反教浪潮一波接一波,局面相當險惡。

  教會對應這個裏通外國、欺師滅祖的指控,必須深切反省;務要實行「本土」與「本色」,竭力除掉「洋教」的表現和形象。這個方針的其中一項嘗試,是建造中式的教堂及其他教會建築物。因此全國不少在一九三零年代建造的教堂,都採取中式架構及外觀。

  現時的聖三一座堂在一九三七年落成,是這場努力的表表者。反映着一個時代的社會氣息。這座教堂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區伯平(撰述,繪圖及拍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