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午餐革命


2871 期(2019 年 9 月 1 日)
◎ 平視人生 ◎ 李灝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我任教的院校沒有飯堂,午膳時間又只得短短一個鐘,同學往往變身外賣一族,可是開餐過後,垃圾桶旁就堆出一座「飯盒山」。

  我在上篇〈搵食艱難〉拋出一個名為「共享食堂」的提案,試圖回應上述問題,今篇繼續話題談談細節吧。

  「共享食堂」嘗試結連區內婦女,善用她們的手藝,為同學煮一餐飯。每餐材料費約二百元,份量足夠四至五位同學。除了婦女一方付出,同學亦要自家炮製一份小吃(例如曲奇、甜品或特色飲料等等)答謝。計畫鼓勵自己碗筷自己洗,所以用膳完畢,同學須作簡單清洗後才即場歸還。

   廚娘從何處來?就從上篇談及的民社,一所植根區內多年的非政府組織。然而,做飯不易啊,煮前要買餸,買完又要洗,洗完才可煮,煮完又要潔淨廚具,連番工夫動輒幾句鐘。假如碰上炎夏,不僅廚房溫度直線上升,出街買餸也隨時變成一份汗流浹背的苦差。上文提到的二百元,頂多抵消材料費,並未肯定街坊的汗水與心血。 

  所以院校一定要做點事。我校位於石硤尾,這區有個特色,設置了不少盲人中心,所以街上不難遇上視障人士的蹤影。其中一間規模較大的,更提供按摩服務。沿着這條思路,有天忽然想到一種回饋方式:既然婦女願意為同學的健康多走一步,就用一張張腳底按摩券來回報吧。這樣婦女得益之餘,亦可一起推動社區經濟,支持區內的盲人按摩師傅。 

  吃一口飯,同時也在飽餐精神食糧。「共享食堂」期盼同學從婦女身上領悟“City is our campus”的道理,即校園無分界線,城市也是一所學堂。區內婦女當然是整個計畫的靈魂,不過除了包送伙食,還會受邀留下來「共食」,跟同學邊食邊搭訕,彼此交流生命故事。

   我們無意解決「飯盒山」的問題,計畫僅僅希望探索一種綠色校園的踐行方式,試驗期間每週只會推行一次。

   你覺得可以嗎?以上皆是理論部分,實踐起來可能又是兩碼子的事。下篇續談。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和合本》聖經百週年紀念系列】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