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再思政教分離
 避免觸及權力政治


2871 期(2019 年 9 月 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浸信會聯會培訓部已於八月六日舉行「教會再思政教分離」講座,由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羅秉祥博士主講,他從歷史再思今日教會的政教分離原則,鼓勵信徒多參與公益政治,避免觸及權力政治。

  講座前,香港浸信會聯會會長羅慶才牧師率領全體會眾為近日香港處境代禱。羅秉祥博士開宗明義指,在眾多宗派中唯獨浸信會堅持政教分離,並視為信仰重要部分,因此如果浸信會對政教分離有誤解是很可悲的事。他指,政教分離源於英文「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指的是政府政權,以及有形的教會兩者,「很多人誤解政教分離的相反就是政教合一,但其實不然,政府和教會可以有很多種合作形式。」他補充,政教合作形式主要分為平等合作和主從關係,後者可由其中一方作主。

  中世紀政教關係處於平等合作模式,皇帝和教皇並駕齊驅,惟彼此想支配對方而相爭,於是馬丁路德提出政權自主,脫離教權,但卻要求政府出手處理異端;而重洗派則提倡宗教寬容,反對政府用政治手段鎮壓異端信仰,強調信徒不參政,不同流合污。相反,美國曾擔心教權過大,出現過國教擔憂。羅博士解釋浸信會自身起源於英國,因不滿國立教會而生的地下教會,因此美國浸信會之父威廉斯(Roger Williams)致力反對國教及宗教迫害,美國憲法終在一七九一年作出修正,訂明沒有國教,並享宗教自由。

  羅博士說,當代社會的教會地位大不如前,教會地位不再與政府相等,「現在擔心的並非國教問題,而是宗教自由問題,在兩種權力間教會有沒有足夠自由度。」因此,他認為當代的政教分離,應重新定義為「教會與政治權力分離(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political power)」,並以其政治目的區分為「公益政治」(Politics of the common good)及「權力政治」(Power politics)。

  他闡述,權力政治包括長期參與從政、加入政黨、基督徒組黨、政治智庫,而公益政治包括因違反社會公義而反對、閉門會面遊說,以聯署、遊行、集會反映民意、以機構名義刊登聲明、各種不合作運動等。羅博士引述阿摩司書講論經濟欺壓來自於政治制度的配合,對制度作出明顯關注,並提醒信徒新約和舊約都關注於社會公義、關愛受造世界。

  他認為在原則上,教會的召命不是尋求政治權力,因此教會不應組織政黨或成為民間政治壓力羣體,也不應捲入政治權力爭鬥,「教會不應為任何候選人助選,無論其政綱如何討好教會,也不應在崇拜程序表附載參選人資料,以避免政治化。」而實際上,教會沒有專長能力發表全面政見,而且會眾政見卻多元,應避免撕裂。但教會應多關注公益政治,成為社會的道德良心,提醒及監察羣體生活的最基本價值觀,包括公平、公正、公義、壓迫、剝削和歧視。

  羅博士參考美南浸信會指出教會參與政治的自我定位,就宗教議題及道德議題持續關心及倡議,偶爾就特定重大緊急議題發聲明或公開信,以協助會眾在關注公眾領域議題,「有時教會說只關心道德議題,不關心政治,但實際難以切割,只要進入立法程序都屬政治。」

  就本港近日社會議題,他指有數間浸信教會前所未有地發聲明譴責七二一元朗事件。他進一步建議浸信教會可參照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成立神學及時事立場委員會發表牧函,透過研究協助堂會教導會眾,教牧同工亦應接受神學院的倫理學課訓練,同時面對爭議性議題時,應提供正反論據,讓會眾兼聽,如以閱讀及討論小組分享感受。

  他提醒教牧同工召命不在於政治,故應謝絕權力政治,更不應捲入政治權力爭鬥,如參與助選、擔任政協等,但強調應多參與公益政治,以表達關心。他以《洛桑信約》提醒,社會關懷與傳福音一樣是基督徒的責任,華人教會不應忽視社關行動。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和合本》聖經百週年紀念系列】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