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經反思社會關懷
 分享新世代牧養經驗


2865 期(2019 年 7 月 2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基督教事工學院及觀潮浸信會已於七月六日,假觀潮浸信會合辦「新世代社會關懷與福音工作」專題講座,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基督教事工學院教務長何述儉牧師、香港聖公會諸聖座堂范晉豪座堂主任牧師分別以「從聖經看福音與社會關懷」、「如何關懷新世代青少年?」為題,分享聖經中的反思和牧養經驗。

  何述儉牧師指,華人教會很少談及社會關懷和政治,更遑論在講壇上處理這些議題,但教會為鹽為光的場景,不單要關心社會,更要積極參與其中。他以一九三零年代的德國為例,當時納粹黨橫行德國,愛因斯坦期望大學及媒體共同對抗希特拉,但他們卻態度退縮,只有基督教獨力對抗暴政,結果令原本對基督教沒好感的愛因斯坦刮目相看。因此,他強調關懷和參與社會內各樣事情,對傳福音及見證而言十分重要。

  重視社會關懷 履行公民職責

  何牧師從聖經中看信徒如何履行公民的職責,他指地上政權均從上帝而來,而且上帝承認地上政權是合法的,但當執政者違背祂時,也會受到上帝的指責。此外,從保羅在羅馬書、提多書及提摩太前書的教導,他認為政權是上帝的僕人,為的是要賞善罰惡,信徒應順服政府,不是出於懼怕,而是為了對上帝有無虧的良心。然而,彼得卻在使徒行傳五章二十九節提到「順從神不順從人是應當的」,意思是當政府的施政措施與上帝旨意有衝突時,信徒應當順從上帝而非政權。「地上政權是從神而來,如果他們賞善罰惡、Law and Order(維持法律與秩序),我們應為奉公守法的公民;但如果政府不讓我們傳福音,我們要告訴他順從神、不順從人是應當的。」

  另外,他強調信徒必須關心社會,因耶穌在路加福音四章十八至十九節,已清楚表示祂關心貧窮人,基督徒必須遵行祂的命令,以耶穌基督為榜樣。然而,他卻不認同社會關懷等於傳福音,又或以社會關懷作為傳福音的「橋梁」,因為耶穌對人的愛是無條件的,信徒也應無條件地付出愛,不應帶有目的地去關心貧窮人。

  至於就基督徒應否參與政治的問題上,他先從耶穌的門徒說起,他指十二門徒中,包括激進的西門、出賣耶穌的猶大、壓迫同胞的馬太等,同樣都是上帝所愛和揀選的對象。宏觀舊約歷史,上帝不但拯救以色列人,也差派先知約拿到侵略以色列的亞述人當中傳福音,可見上帝的目光十分廣闊,不論人的政見及背景,同樣給予愛護。他承認,任何政治體系都不能使人從苦惱中得解脫,因為推行者均是罪人,所以更需要信徒廣傳福音,也不應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置諸不理,他又舉出妓女喇合、俄巴底、但以理等聖經人物事蹟解釋:「聖經有很多例子,當政府不再實行上帝要他做的事時,作為信徒有責任鼓勵政府回歸本位。」

  放下威權教導 用心聆聽同行

  范晉豪座堂主任牧師則分享牧養青少年經驗,他指教牧未必可直接從聖經找到與青少年溝通的範例,但卻可從牧養經驗及聖經原則中得到提醒。他認為青少年有三種特性,第一是「敢闖」,他們會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不理勸阻,勇於發聲;但坦言不論哪個世代的年輕人均是如此,上一代雖然沒有大型社會議題,但當時的年輕人也敢於去闖,為夢想奮鬥,因此並非現今青年特別激進。他續言,青少年追求真理和夢想,籲教牧反思:「同工有否陪他們『發夢』?還是束手無策地任由真理或發夢的演繹權,交給普羅大眾及社會去分析?」他指,如果教牧與青年彼此認識對方的聲音,結伴同行,應無懼他們闖出去。

  第二是「敢錯」,由於青少年沒有包袱和負擔,自然敢於犯錯,當他們發現社會流動性持續收窄,感到自己被迫至邊緣時,或會以身試法。他分析青少年與成人的分別,前者不認為眼前的錯會阻礙他追求烏托邦的理想,後者則會權衡利益,審時度勢,因背負包袱而不敢去闖。第三是「敢創」,即跳出框架,嘗試前瞻事物,可見生於各時代的年輕人均有以上特質。

  他坦言,教牧雖有教導、聖經及屬靈權威,但現今社會是一個反權威的年代,因此在牧養上面對不少挑戰,「教牧是否再威權地、家長式地以屬靈權威,由上而下的方式陪他們(青少年)走這條路?我相信比較困難。」今天資訊發達,一機在手已能輕易獲得大量資訊,他認為教牧不應再停留於傳遞資訊的角色,而是教導信徒如何運用資訊,不可由上而下地硬推一套自以為對的教導。

  雅各書記載:「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一19),他表示經文內含智慧幫助教牧面對今天的社會張力,第一步是用心聆聽,了解青少年想法後會多了一份同理心,以致令他們覺得被明白。他又指,當教牧有情緒時,不適合說話和作決定,可選擇安靜聆聽對方心聲,最重要是令青年知道有人陪他同行。他重申同行的重要性:「從來上帝都不是威權,祂道成肉身與我們同行……耶穌願意走進人羣,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主耶穌不是權威地由上而下,反而是到世上聆聽罪人心聲。」他強調,當教會青少年知道牧者願意聆聽和明白他們,縱然彼此看法不一,但結果未必會如想像般激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誰明宣子心】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