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


2861 期(2019 年 6 月 23 日)
◎ 心靈絮語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散文集《風雨蕭瑟上學路》中的點題文章,就是作者黃秀蓮講述自己少年時代,如何天天由深水埗步行四十分鐘,到九龍塘上學去。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想像有車不搭,行行重行行,豈不是「攞苦嚟辛」(自討苦吃)?

  六十年代的巴士服務很差:班次少、乘車人多、巴士時時飛站,候車人毫無保障和尊嚴,加上校車停辦,為爭一口氣,作者才作出走路上學的決定,結果從中二走到中六畢業。那年代的人很習慣走路,除了慳錢,也因為交通不便,與其花時間等車,不如憑雙腿更能控制時間。

  記得年輕時代曾經在北角近模範邨附近工廠當倉務員,我就天天從西灣河步行上班,那時太古城還未建成,但船塢停工,近現在康怡花園那一帶相當荒涼,工地上長滿比人高的雜草,為了縮短路程,我經常鑽進草叢,拉直線走到鰂魚涌仁孚油站那邊。如今想來,若有人躲匿草叢,可真夠危險。有同廠友人從電車上遙望,看見我這樣步行上班,就問:才兩角錢車資,用得着如此慳儉麼?我總是笑而不答。

  走幾十分鐘路程是苦是樂,其實視乎心態。走路,除了節省候車時間,避免像沙甸魚那樣擠在車上,乘機運動之外,我最喜歡在路上好好思考。踽踽獨行,一點也不覺孤單,輕風吹拂,陽光灑落大地,藍天上有白雲飄過,那種與天地並生的感覺便油然而生。

  這種喜愛步行的習慣一旦養成便不覺其苦,反而會「搵路嚟行」(找路來走),大大小小的郊野遠足徑固然賞心悅目,穿梭市區內的橫街窄巷也另有一番情趣。如果能夠從這角度去欣賞步行,就不會覺得日行萬步是個指標,而是一段體驗獨處進行默想的至佳時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