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空間共享概念
 讓未信者接觸教會


2844 期(2019 年 2 月 24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土地問題一向為人詬病,近年社會流行「空間共享」,紓緩土地緊張的情況,教會又可如何以此概念服侍社區?教會關懷貧窮網絡與Island ECC於一月二十四日,合辦「國度觀下的空間共享」工作坊,探討教會如何開放空間予社區人士,並從聖經角度反思空間共享概念。

  建築師王緯彬指,在新經濟模式發展下,不少企業活化場地成共享空間,教會同樣出現革新。例如,從前教會以擴堂或植堂方式發展,惟現時香港寸金尺土,不少教會已改為將資金用作裝修教會,活化空間及改善設施,作長遠的發展。他認為共享空間符合聖經教導,如使徒行傳二章四十二至四十七節記載,當時三千信徒凡物公用,變賣家當分給各人,可見第一世紀已出現「共享經濟」概念。

  空間共享 連結社區人士

  他從三個層面分析教會空間的使用方法,第一為教會主日崇拜的空間使用,然而不少教會除了主日開放外,其餘時間均空置場地,變相浪費了資源和接觸坊眾的機會。因此他認為,教會不應成為內向型的「私人空間」,相反教會身處社區,應開放門戶予居民,發展成一個外展型的「社區空間」。

  第二為週一至週六開放的共享空間,教會或須裝修及增設咖啡機等不同設施,他強調「共享空間」是一項事工,教會如有異象可透過祈禱成立事工隊伍,並設社羣主任負責舉辦各類型聯誼活動,與參加者交流溝通。

  第三則為流動應用程式共享平台,他分享其開發的手機應用程式 「meet us!」,由教會、機構或小組作為主辦單位,透過程式讓會員(基督徒或非基督徒)參與活動或租借場地。他形容活動類型可以十分多元化,包括音樂、運動、遊戲、家庭、飲食、工作和信仰等,主辦單位亦能在程式中列出可供共享的空間,如免費wifi、咖啡或舒適座位等。他盼望,教會透過程式可接觸更多未信者,同時善用空置的地方服侍坊眾。

  服侍社羣 分享教會資源

  宣道會利福堂主任牧師潘國賢牧師引述五餅二魚的神蹟,指耶穌看到一羣人渴求信仰的心和生命需要,故令門徒為眾人分派僅餘的食物,背後帶出一種看似「沒有」,但上帝卻要人「給予」的精神。「這是『分享』一個很重要的元素,不是因為你有還是沒有,而是看到(別人需要),然後願意分享出來。」他續言,設立共享空間的過程中,或許在不知不覺間接待了天使,對方可能是上帝重用的僕人,「所以要接待不同人到教會中,教會不是關門自己做教會,而是打開門讓更多人進入教會中。」

  他分享,宣道會利福堂早前裝修後設立共享空間,於星期二至五開放予學生使用場地,以自由奉獻形式享用飲品及咖啡,藉此接觸區內學生或鄰近的上班一族。此外,教會不但租借場地予機構作開會或退修之用,亦可舉辦健康講座、小型音樂會及興趣班等服侍社區。他認為,設立共享空間需要教會內弟兄姊妹支持,有助他們發揮恩賜,彼此配搭,學習以愛款待服侍。

  不過成立共享空間也面對不同挑戰,他坦言信徒擔憂外來人士破壞上帝的聖殿,又擔心因管理不善造成失控場面,同工亦因招待大量新朋友而增加了工作量等。另外,由於教會內所有食物及飲品均不收費,因此財政上只靠奉獻支持,他盼望使用者明白奉獻不只支付享用的食物,而是祝福他人,讓「下一個人」也能使用這空間。

  城市實驗室創辦人柯廣輝則表示,不少基督教機構因缺乏資源、人才和管理技巧,往往在推行事工上遇到困難。他認為,共享空間能聚集不同恩賜和才幹者,互相補足支持,但坦言過程中需各方協作配合,即使失敗也不應氣餒,應連結同行伙伴再接再厲。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閱讀馬拉松】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