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親者的心靈牧養(二)


2837 期(2019 年 1 月 6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牧養喪親者,目標在於解除或抒緩他因喪親而有的自責和內疚,從而回復生活的常態,以至在至親死亡的事實中悟到生死的本質。

  與此同時,喪親者也因經歷失去(loss),以前一起生活的至親離世了,他不單止感到孤單和無所適從,甚至感到「被捨棄」的一份空洞,他感覺自己好像懸浮在半空,活得很不真實。

  許多喪親者對我說,尤其在逝者後事辦妥後,當他下班晚上回到家中,用鎖匙開門那一刻,有種不知為了甚麼(what for)的感覺。以前裏面有個人、或是配偶或是父母,也許常生爭拗,也許話不投機,但無論如何都有一份「關係」(Relationship),而原來正是這份關係(有時甚至是不甜蜜的關係),不知不覺之間賦予了我們生活作息的意義。

  但現在這個關係斷絕了,喪親者再沒有任何「連結」(connection),也因而失去了意義。這亦解釋了為甚麽許多人當共處幾十年的老伴離世後,為甚麼會精神萎靡以至一蹶不振,甚至在短時間內無疾而亡。

  這時候喪親者最需要知道的,是逝者並沒有真正離開了他,更沒有白白捨棄了他。逝者只是走完了人生的路途,回到他原本屬於的國度。在此牧者不需要特別「美化」這個國度,只需要平實地說這是世上每個人都從那裏來,也最後必要回歸的國度。逝者現在去了,不是比你我更加不幸,只是他的時候比你們早一些而已。

  但牧者又要引導喪親者在他的當下生命中,找尋逝者的指紋和足印。選擇性地保留逝者的一些遺物、信扎和照片,然後引導喪親者慢慢道出每件東西背後的故事。喪親者說的時候,可能會失控飲泣,甚至嚎啕大哭,但只要耐性及温柔地陪着他,給他時間,這過程反而有助喪親者與逝者重新連結(re-connect)在他心靈的深處。

  基督信仰在這個牧養過程中又扮演甚麼角色呢?不在於焦急地令喪親者立刻歸依成為基督徒,而在於每次面見喪親者時,先為逝者做一個簡短的禱告。牧者要藉此向喪親者表達,逝者並沒有完全離開了他,並且逝者期望喪親者要好好生活,而這正正是他在世時所做的事。

  惟有喪親者和逝者仍在健康地「互動」,喪親者才有盼望地一個人活下去,因為他在心裏知道,他並非只是一個人,而是暫別他而去的那位,仍住在他心中。而最奇妙的是,令兩位連結的是上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特稿】

【E療行傳】

【《和合本》聖經百週年紀念系列】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