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離建城四環外


2836 期(2018 年 12 月 30 日)
◎ 四環九約賞教堂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英國於一八四一年初在戰事中佔治香港島,未待至一八四二年戰後的「南京條約」,已經積極建設新城,銳意發展成為進入中華大地的踏腳石。當年劃定的維多利亞城範圍,就是香港島的北部沿岸,華人民眾俗稱的「四環九約」地帶。

  心向中華民眾傳揚天國福音的宣教者,這時亦紛紛來到維多利亞城,等候機會轉入中華大地。豈料原本作為踏腳石及支援點的維多利亞城,因着大量中國民眾遷來謀生,人口迅速增長,四環九約本土變成一處龐大的傳道工場。

  於是傳教者又同時在維多利亞城植堂佈道,漸次在四環九約的各處建造教堂。本專欄規畫了一條路線,讀者依循地圖由堅尼地城走至大坑,或者隨意分段行走,可以途經五十處具代表的教堂或教會機構。這些建於開埠初期至二戰後的教堂,標誌着教會的重要傳道足跡。

  然而只要有人羣聚居生活之處,就有天國福音的需要,就有傳道的使命,就有宣教者的眼光,就有宣教者的工作。因此傳道的工作並無限於四環九約。在維多利亞城的範圍以外,在香港島的東部和南部,同時同樣的很早已經建立了教堂。

  英國最早遇上並且登上香港島的地點,是在南部的黃竹坑附近,這一帶也是很多漁民聚結的地方。維多利亞城內的香港浸信教會,早於一九零五年在城外的鴨脷洲設立福音站,這就是延續發展至今的「香港仔浸信會」。

  建造維多利亞城的樓房工程需要大量石材,那時開採石材的主要礦場位於香港島東部;鰂魚涌(Quarry Bay)的英文名稱就是「石礦灣」的意思。香港島東部聚居着不少石礦工人,巴色差會早於一八六二年在這處植堂,向礦工佈道,這就是延續發展至今的「崇真會筲箕灣堂」。

  遊走香港各處,步過看來尋常的街角,只要有顆敏銳欣賞的心懷,不難發現前人傳道的蹤跡;叫我們更感恩的敬愛上主,承傳服務,建立教會。

  區伯平 (撰述、繪圖及拍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