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揭教內性騷擾未止
 籲制定防治性騷擾政策


2810 期(2018 年 7 月 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關注教內性騷擾問題,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性別公義促進小組於去年八月至今年四月展開網上問卷調查,由受訪者填寫自己或朋友的經歷,其中十宗涉及強迫進行性行為。小組於六月二十四舉行《不再沉默—收集教內被性騷擾經驗研究報告及獻議》祈禱及發布會,呼籲教會及機構盡快制定「防治性騷擾政策」,並提倡將防治訓練納入神學院課程。

  問卷調查收到59份回應,其中55份有效,披露男性加害女性佔85%,男性加害男性佔11%,女性加害女性及女性加害男性分別各一宗。性騷擾方式包括「觸摸、抓捏或故意磨擦他人身體」(33%)、「強迫進行性行為」(17%)、「引起性聯想評語、玩笑或提問」(5%)等;發生地點包括牧師或傳道人寓所、教會或機構場地及公共地方等,場景涉及教會活動、家訪、教會海外行程等,有過半人曾向教牧、相熟教友、社福機構甚至警方求助。有超過一半受害人目前已轉到其他堂會或已有沒再參與教會聚會,仍有三成受害人留在原來堂會。

  求助後遭二度傷害 斷章取義信仰論述

  是次研究調查員、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助理執行幹事曹曉彤強調:「教會內的性暴力與學校或工作場所不同,是一個獨特的類型。」她指教會的架構階級分明,同時關係緊密如家人,而性騷擾的關鍵是權力不對等,有一半受訪者表示加害者為教會同工或信徒領袖,另有三成半加害者為教友,利用緊密的社交關係令界線模糊,甚至自居「屬靈父親」,假借「關懷」為名進行性侵犯。

  她不諱言,不少受害人向教會求助後反遭受二度傷害,如將信仰論述斷章取義,以「神有祂的時間,給時間他回轉等候」等語句淡化事件或息事寧人,又以「影響教會聲譽」為由,阻止受害人求助或報警。此外,性別定型亦令單身受害人被質疑及不信任,更有男性受害人求助時,被教會質問性取向,及被警方質疑何解不反抗。

  「教內性騷擾其實從未有停止,並且在不同規模、宗派的教會中也有機會發生,沒有任何羣體可以獨善其身。」曹曉彤明言整份報告是強烈譴責所有教會,性騷擾個案涉及大型及小型堂會,不同宗派及神學傳統,由近一兩年至二十年前不等。

  小組強調預防的重要性,並提出多項獻議,包括盡早制定及落實防治性騷擾政策,鼓勵教牧、信徒領袖及平信徒參與「防治性騷擾」訓練,並建議神學院加為牧養或輔導課程之一;針對長時間集體活動,如夏令營及宣教活動,加強「零性暴力」意識;以及加強性別意識教育,並敏銳於羣體的權力關係。有關報告已上載協進會網頁https://goo.gl/AWgJok,小組將寄送《教內防治性騷擾手冊》到全港教會,未來計畫整理已落實防治性騷擾政策之教會及機構名單。

  落實政策加強訓練 倡納入神學院課程

  風雨蘭總幹事王秀容指,過去十七年間處理逾三千五百宗個案,有五十多宗為教內個案。她指受害人一般先向教會求助,往往造成延遲處理,有的則因對加害者的定型和誤解,未即時察覺自己受害,經過時間沉澱才報警,而處理不當亦令不少人默默離開教會。她提醒不正視和包庇事件,只會姑息養奸,令性騷擾變成非禮甚至強姦,「不要成為沈默者,旁觀者要出聲。」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校牧王家輝牧師指出,近日多宗牧者性侵事件已引起社會關注,過去教會只積極回應同性戀議題,卻冷淡處理教內性騷擾問題,盼今後不再逃避。他直言教內性騷擾有許多迷思,如在街上遇到同類事件容易挺身阻止,但教會內發生卻會疑問真假,並對認識的加害人存有顧慮,終變成縱容,又往往因加害人擁有權力和人際網絡,以及教會抱持「家醜不出外傳」心態,令受害人更感投訴無用。他又指,台灣已有教會總會設立防止性騷擾機制,香港暫時以堂會各自處理為主,易變成「自己人查自己人」,他建議發生此類事件時,獨立堂會可嘗試向加害人畢業之神學院求助。他最後呼籲教會要對事件「零容忍」,不應心存僥倖,以為可以「拖字訣」不了了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