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家庭祭壇∙為下一代打氣


2798 期(2018 年 4 月 8 日)
◎ 教會觸覺 ◎ 麥張偉芬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家庭祭壇」的重點在於家庭成員親自築壇和敬拜,例如挪亞於洪水後,是自己(有可能是出動全家人)搬泥土,鑿石頭,下苦工,慢慢砌好一座壇;作好一切準備工夫後,一家人就知恩圖報,這座壇說明耶和華是「我家的保護者」;整個過程是一家人有親力親為,互相參與之感。當大家參與教會「崇拜」時,由場地運作、佈置、崇拜禮序之經文、詩歌、信息、講員……已由其他人預備好一切,自己安然坐下,就已是一個敬拜者,兩者之參與感受是不同的。

  「家庭祭壇」是家庭中,要親力親為的屬靈牧養功夫(親職牧養),貨真價實,見微知著。老實說,今日的基督教教育要回歸家庭,不要連兒女的屬靈生命成長都要靠教會導師來補習。兒女是神所賜的寶貴產業,這是基督徒父母的信念。現代科技迅速發展,它對我們家庭產生了甚麼影響?會否減少了家人間的溝通嗎?會否減少了兒女與神的聯繫嗎?有大部分時間,父母會為工作的煩瑣、家務的纏繞和身心的疲倦,而忘記要作孩子們的心靈同伴,甚至要醒覺在生活中為家庭建立這個三角關係:父母、神、兒女。所以,要趕快起「壇」了,不要猶疑不決。

 

  昔日祭壇的建造,是非常簡便的,例如:約書亞建壇於以巴路山(書八30、31) ;基甸建壇於俄弗拉(士六24) ,而且是人人隨時隨地可設立的。今日的「家庭祭壇」可不必拘泥於特定的時間,只要選擇全家人較能聚在一起的時間,就可實行;若家中只有兩位成員信主,或其中一位未信主的,只要願意,也可設立祭壇。但是築壇的目的,就是獻祭和禱告,換言之,我們不可長期使「家庭祭壇」荒涼,要常常抓着機會,例如最少一星期一次,每次半小時或以上,帶領家人與上帝溝通,不過要記住「小孩愈矮,時間就愈短。」

  用聖經中甚麼的材料去築壇是不要緊的,最重要的是那座壇是「為誰」及「為何」而建造。昔日以色列人的壇是用土或未經修鑿之石堆成的(出二十24--26),所以它們的形狀也有不同。其實「家庭祭壇」沒有甚麼必須遵守的固定形式,可能每個家庭的風格也是不同。我的兒子年幼時,多以唱詩開始,使大家能喜樂洋洋的透過歌詞,領受神恩;繼而進入分享及分擔近況,我們也試過解讀一兩節金句,或講述或解釋一則聖經/恩喻故事,間中也讓小孩開聲頌讀一些文章、宣教士見證或聖詩欣賞;隨着來的,就是禱告,我們並不一定彼此代禱,有時我們也圍繞着本港及世界新聞時事來禱告,因為禱告的內容是會反映我們對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並且可以擴闊孩子的屬靈視野。若情況許可,我們都會以剛才所唱的詩歌作結束,效果也不錯。現在我家的孩子二十多歲了,我們沒有唱詩,只有閱讀及領受一段經文之內容、分享近況和祈禱,已用去了一小時。

  一個失傳了的祕密,在「家庭祭壇」中拾回來了,就是「祝福」的傳承。當兒子們八歲時,我複製了門匙,在「家庭祭壇」時間內,傳給適齡的一位,並邀請父親按着他的頭,其餘家人按着他的肩膊,為他祝福,內容是讓神在以後日子中,能闖進他的生命,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拿了鎖匙後,他們就隨即成為「麥宅掌門人」;孩子的心靈當然十分興奮,因為神和爸媽看得起他們,放心他們好好地保管自己的鎖匙;作為母親的我,就開始學習信任他們,給他們多點恩典和自由,信任他們自發地參加團契、兒童崇拜及做家課……等。如是這般,在一些特別的日子,例如:生日、每年開學的前一天、往海外升學、農曆年三十晚、新工上任等,在家庭裏,長輩為晚輩祝福。現在三個兒子漸漸成長,生命正觸碰很多人,我相信他們會把這位賜生命和祝福的神,介紹給別人,因為祝福另一屬靈意義,就是顯示神至高無上的揀選。我亦希望這個祝福行動能代代相傳,成為家庭傳統,讓下一代感覺父母對子女的接納、關愛和肯定是無條件的,就好像神愛世上罪人。祝福的語句無需繁複,只要簡單,以及能對應孩子生命的狀況和生活的需要,這樣,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就表露無遺。真的,祝福所帶來的溫暖和安全感是今天每一個孩子所渴望獲得的,也是每一個健康和諧關係的基石。

  最後,在這個祭壇的獻祭過程中,祭司擔當了重要角色,同樣,信徒父親和母親在「家庭祭壇」中的職份有如祭司一樣,負責安排和樹立良好的榜樣,並且持守有恆與虔敬,但要注意的是,切莫把祭壇時間變成管教、閒談或爭執的時刻而失去它的意義;這樣「家庭祭壇」就像一所實驗室,把一些屬靈元素倒進一個信託上帝的生命中,這樣我們就可以看見家人成長的端倪,從而鼓勵他們的屬靈生命持續向前,並且互相建立親密的友誼,彼此喜悅和建立對方。此種滿足與喜樂,實是千金難買。

  麥張偉芬(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