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性格是怎樣煉成的


2798 期(2018 年 4 月 8 日)
◎ 信.道.靈.心 ◎ 許德謙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神經科學發現(Schore, 2009),良好的自我形象和情緒調節力有密切關係;情緒調節不良,自我形象亦會欠佳。孩子早年的照顧者和孩子互動的時候,特別是通過遊戲,若能有效地覺察、接納和認識孩子的情感,在這關係中,孩子就學會了一種「相互調節情緒能力」(dyadic affect regulation),這將有助他長大後與人相處;孩子不自覺地再把這種能力「內化」(internalize),成為自己的一部分,當他一個人時,即使是在新環境和有壓力,也可以使用這能力來幫助自己調適(auto-regulate),這樣的話,一個既彈性又堅固的(fluid, robust)自我意識(sense of self)就這樣形成了。這種學習是完全無意識和非語言的右腦發展過程。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顯示,早年照顧者和自己相處的經驗,決定了我現今如何期待與他人的接觸。例如逃避型的人(avoidant)不想有人走得太近,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他,沒有人會歡迎和明白我表達的情感;即或對方歡迎我,這人可能也是不懷好意,有可能很快就會變臉,所以還是冷漠一點好,慢慢造就一種鋼鐵一樣的性格。這也是一個右腦的發展過程。

  因為不碰情感,逃避型的人看來性格堅強,是一大優點;結婚後,配偶會發覺,無論自己是喜樂或是憂愁,他的情感反應都是非常淡薄,令她倍覺挫折。逃避型的人進到教會,會很厭煩信徒熱烈的歡迎,也很怕在小組分享心事;寧願在大型教會一個角落裏崇拜,就心滿意足。這類肢體如果喜愛讀經研經和教導,在這方面很易得到眾人的欣賞肯定,也可能會獻身讀神學。如回來服侍教會,他會是一位非常理性的主日學老師,對有情緒病的肢體,只能說理,同情共感欠奉;情緒病人走太近,他會避開。不是他不想給予愛(指情感上被聆聽、覺察、接納和認識),而是他自己也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愛,又怎能給別人呢?

  過去三十年認知科學是心理學的主流,但今天心理治療轉向着重的是情感和身體(情感藏於身體)。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專注在認知改變的心理治療,只能達到短期的效果;如要有深遠的影響,必須深度地觸及人的情感(Fosha, 2009)。如果我們認真看待這些新發現,對基督教會的宗教教育和牧養很可能有革命性的影響。

  教會裏,常有會議討論規章制度、財務、擴堂、活動籌備或維修,這些左腦活動固然有必要;至於動用右腦的崇拜禮儀空間的設計藝術、深度碰觸情感經驗的小組查經分享,並音樂、舞蹈、繪畫和文學在牧養上的應用,此等皆為盛載(holding)情感的媒體,在華人教會裏,討論和使用的機會並不普遍。

  今天教會的牧養資源可以多投放在右腦活動上嗎?

  許德謙(Soul Weaver私人執業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師及靈修導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