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祭祖心態
 警醒偶像崇拜


2788 期(2018 年 1 月 28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合一與教會關係委員會、天主教香港教區基督徒合一委員會於一月十七日,假天主教會教區中心舉行「合一講座(一):祭祖是否拜偶像?」,剖析中國人祭祖的歷史和心態,並以信仰角度反思祭祖議題。

  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主任牧師許開明牧師指,祭祖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傳統,又是中國人靈性、家族體系、社會規範和文化身分的基礎,因此祭祖問題一直是基督新教在中國宣教工作的一大障礙。他表示,中國人原初的祭祖觀念為培養敬天懷祖的道德精神,有行孝及紀念之意,後來卻夾雜了迷信思想,將祖先與鬼神混合,漸漸失去了祭祖的本義,可見祭祖的部分本質是偶像崇拜。

  因此,大部分十九世紀的西教士將祭祖看成拜偶像,認為祭祖的儀式和信仰,都是迷信和異教行為,加上一些祭祖儀式已成了中國人趨吉避凶的做法,與孝親精神相距甚遠。他又指大部分基督徒反對祭祖,主要是受到多個神學思想影響,例如新教的神學路線多遵循加爾文主義,強調「榮耀只歸上帝」的神學,人若把「榮耀歸給祖宗」便是偶像崇拜,所以新教對祭祖問題多持反對立場。

  然而,亦有西教士嘗試改變部分祭祖方式,使其與基督教信仰和諧共處,發掘傳統禮儀中與基督教相通的精神價值,例如摒棄一些可能引致迷信的儀式,又或以鮮花取代食物、宣讀聖經取代燒香膜拜等。宏觀中國教會處理祭祖問題的經驗,許牧師認為他們傾向採取「基督化」的立場,承認祭祖是約定俗成的儀式和中國人孝親之道,但信徒亦與家人洽談溝通達成共識,或以轉化儀式的含意來彰顯信仰。

  天主教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黃錦文神父則分享拜偶像的定義,他認為當人深信偶像的靈魂存在於某一物件內,該物件便成了「真實標記」,可定義為偶像崇拜。他舉例,如有人設立墓碑或祭禮,並深信當中有神明或靈魂臨在保祐自己,這必然是偶像崇拜;相反若該祭禮只純為記念先人,目的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則祭禮只是「次要標記」,不屬於偶像崇拜。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