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教育發展重視培訓信徒牧者處境中尋找機遇
專訪盧龍光牧師


2786 期(2018 年 1 月 14 日)
◎ 教會觸覺 ◎ 本刊記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神學教育是基督教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隨着社會環境不斷轉變,神學教育亦在處境下面對不同挑戰。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前院長盧龍光牧師開宗明義指,若以香港回歸作分水嶺,神學教育界的心態轉變最為明顯。回歸前,不少香港人懼怕內地干預香港,日夜提防,部分神學界人士拒絕跟內地來往,甚至對內地教會和信徒身分存疑。另一方面,有人卻看見內地缺乏神學院及牧師,欲幫助培訓內地傳道人,潛意識地希望影響內地教會。

  不過,隨着回歸後香港與內地接觸頻繁,加上兩地的社經差距逐步拉近,原本對內地心存抗拒的人也願意開放心懷,經了解後逐步接納內地教會。此外,以功利角度考慮,盧牧師坦言,香港教會在內地舉辦教牧交流活動消費便宜,若與內地教會或政府關係良好,仿佛可抬高身價,甚至以接待內地教會訪問團為榮,可見回歸前後的心態已截然不同。除了神學教育界外,其實普羅大眾亦有類似的心態轉變,因此他強調,教會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反映社會中的狀況。「九七(香港回歸)對整個神學教育看不出有特別影響,只不過當時的人心態如此,便反映在神學教育的範疇中。」

  他指,崇基學院神學院(下稱崇基)是為香港辦神學,優先服務香港教會,但在一國兩制下,如內地教會認為崇基有值得學習之處,院校亦樂意開放和分享資源,同時也鼓勵學生多認識中國。惟他強調,自己不會有任何意慾干預內地教會,同時亦不會為了討好人而受他人影響,雙方應以互相尊重的原則作交流。

  神學教育培訓信徒

  談到神學教育的發展,盧牧師斬釘截鐵道:「神學教育不只要培養專職傳道人,而是希望信徒都有機會接受神學訓練,做信徒牧者。」原來,八十年代絕大部分的神學生必須撰寫蒙召經歷,即有志成為神職人員方能修讀神學,但隨着信徒教育程度提升,神學教育亦擴闊至平信徒層面。他稱,今天不少基督徒均為知識分子,希望藉課程加深對神學和聖經的了解,神學院亦看到信徒的需要,紛紛開辦相關的延伸課程,讓他們在工餘時間進修。

  時至今日,各大神學院不單裝備信徒,更爭相推動神學普及化,積極擴大招生、奉獻和收入的網絡,提高影響力。他舉例,不少退休人士經濟負擔較輕,又有良好知識水平,因此許多神學院都開辦一些相對簡易的神學課程,學生無須付出太多的時間和精神,同時又可滿足他們對信仰的求知慾。他認為,此舉有助神學普及化,但簡易的課程亦可能令人滿足於現狀,不再追求更深入的信仰知識。此外,現今社會生活壓力沈重,人人為工作奔波勞碌,變相難以在工餘時間進修,即使決心報讀課程,也難免因疲憊的精神而影響表現。「神學沒有速成,不是搜尋網上資料就可以,一定要與同學和老師討論,也不只是傳授知識。」

  針對處境改革課程

  推動神學教育固然存在不少挑戰,但同時亦機遇處處,他直言關鍵是針對社會不同情況,思考策略。八十年代,大部分年輕基督徒均為學生,基層人士只有極少數人信主,要把握這禾場必須裝備基層人士,向他們的羣體傳福音。然而,基層人士學歷低,遠遠未能達到神學院入學門檻,於是盧牧師推動「基層福音工作者神學訓練」,只限中學程度或以下的人報讀。有人擔心他們沒有足夠學術水平修讀課程,他解釋,基層人士生活艱苦,很多父母迫子女放棄讀書,出外工作幫補家計,然而不少輟學者唸書時成續優異,甚至取得獎學金。「許多人(基層人士)其實很聰明,只是沒有機會,而且大學生不懂如何向基層傳福音,必須裝備基層人士,才能向基層羣體傳福音。」

  相反,今天市民教育水平提高,他認為神學院可為知識分子開辦文學士、碩士課程,因他們學習能力高,可在工餘時間進修要求較高的神學課程。另外,神學院的教育方針須重視自由思考和批判精神,鼓勵學生讀聖經外,多作思考和質疑,才能面對時代的挑戰和未信者知識分子的質疑,並將學到的信仰知識應用到不同處境。

  提供機會培訓人才

  傳承神學教育除了有賴學者努力外,接棒人角色尤其重要,盧牧師坦言並不擔心「接棒人荒」問題,因各大神學院多年來均有人接班,只是過程中許多人存在不少擔憂。惟他強調,人才是長年累月栽培所致,而且有才幹者多有獨立思維,不能臨時「製造」,也不能故意「預定」,只要用心長期栽培人才,自會在適當時候找到接班人。他又指,很多事情不在人的計畫中,「我們是有信仰的人,就不要有太多人的意思和計畫,最重要是提供機會和培養人才,只有在這情況下,人才便會產生......Leaderis not made, but born!」他補充,今天接受足夠及正式神學訓練者比以前多,神學院老師亦大多為本地人,可見神學教育界確是有優秀人才,但最重要的是這些人才必須有擔當。

  他重申,神學教育是為了栽培專職傳道及信徒領袖,因此進行神學教育者不可脫離信仰羣體(如教會),要有責任感地服侍他們,否則神學便只淪為學識及思維。此外,神學的定義是「信仰尋求理解」,因此要加強學生的推理邏輯和理解能力,以應對俗世及未信者對信仰的挑戰。他又寄語,領袖必須有承擔精神及甘心樂意事奉的心志,並以耶穌基督的樣式影響學生,同時要開放心懷,接納神學立場不同的人。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