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愛又怕,既惡又留


2781 期(2017 年 12 月 10 日)
◎ 信.道.靈.心 ◎ 陳錦權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鉅章兄提到現代人用電子媒介的連繫,來代替人與人之間的直接連繫。而這個傾向可能是由於人們累於追求真摯,而滿足次好。與其說是累,可能是由於求真實在困難。德謙兄就指出人與人之間求真之困難,是由於在我們心靈深處滿佈了以往人際互動的傷害,而真情血肉相遇的連繫就不是輕鬆安全的事。文亮兄亦道出人有不敢尋「真」,逃避自由、責任及承擔等問題。其實與其說是「真」與「偽」,可否以「深」與「淺」去代替呢?

  人類都有對真、善、美的追求。不敢求「真」,尤其在人際連繫中,可能是「真」未必一定是善與美。「真」其實有許多面。走到我們內心的深處,除了會遇到我們不敢接觸的混亂與深度傷害之外。我們亦會面對自己黑暗、邪惡、扭曲的一面。這些我們不能歸咎於他人、環境或遭遇,而確實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引用Hapberg 和Guelich的說話:「我們會覺得,如果上帝看見我們這一面,上帝都不會饒恕和接納我們這些層面。」

  可能「真」就是那麼弔詭(paradoxical),「真」含有我們不想面對、接納的一面,但「真」又是我們追求想知、想擁有的東西,所以我們會累、會怕、會逃避,但又不想沒有。

  「真」的反面是「偽」,是我們所害怕和憎惡的東西,特別在與人連繫上,我們害怕再被傷害。但我們亦樂於暫時處身在偽裝當中。暫時只是我們想逃避真實,在能控制的條件之下我們會舒服一點,但我們卻知道不能長久在「偽」當中。

  要問一句,在網絡世界出現之前,人與人之間的連繫是否真的是那麼「真」呢?我們沒有數據,很難回答。但若如德謙兄所講,尋「真」是要回到心靈的深處,網絡世界未出現之前,當時人類的連繫未必比現今人類的有更多的「真」,因回到心靈深處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是輕而易舉。只是網絡世界讓這個問題變得尖銳而已。

  人類有被認同、被關注、被接納的需要,只有在這些情況得到滿足之後,人的「真我」才能出現。被無條件的認同及關注亦是從來都不易找到。當我們得到這些認同、關注、接納的時候,才有勇氣及膽量進入心靈深處,去與自己的「真」之中良善與醜惡的各面共舞,才會不需要流連於「偽」的連繫之中。作為基督徒,仍有一個問題要答,當我們被上帝無條件接納之後,是不是一定可以在人際連繫當中,不再需要或追求這些認同、關注與接納呢?

  陳錦權(信義宗神學院心理及輔導科副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