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被擄於消費主義


2773 期(2017 年 10 月 15 日)
◎ 路德的蘋果樹 ◎ 張振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瞭解教會改革運動的其中一個方法,是從詢問「路德為何這樣憤怒?」開始,從他的怒火中,你會看到當時一些實況,但這並不是他憤怒的真正原因。因為人發怒,並不是由於他眼中所見,眼中所見的只是一些表象,使人產生怒火的,是因腦中對這些景象的判斷。每一個人的心理和智能都持承着價值觀與道德操守,以形成一個對應系統,能對眼前所見的事情作出評鑑,而怒火的出現是因為眼前的情況與人的期望標準出現極大落差。所以,要瞭解改革運動,先要瞭解路德為何發怒,他的評鑑基礎是甚麼。

  路德對於教廷販賣補贖券是非常憤慨的,他在《九十五條論綱》中先以揶揄的口吻怒罵教皇,覺得這種營銷傷害信徒;他本想藉《九十五條論綱》邀請大家一起來討論,但他的言詞鋒芒逼人,引致教廷出手干預,要求他收回言論。這下子就令他更為光火,覺得連討論的空間也沒有了,於是逼他使出渾身解數來為自己辯護。不過無可否認,他自辯的方式並不是謙謙讓讓,又或者是各自陳述,相反,他引用更多證據來證明教廷的錯誤。在一五二零年,路德一口氣寫了三本著作以證明教廷處事方法是錯的。這三本著作是《上德意志公侯貴族書》、《教會被擄於巴比倫》和《基督徒的自由》,分別談及信徒皆祭司、教皇的權柄、聖禮的內容以及作為基督徒的自由。在這三本書中,我們不只是在表面上看到路德反對教廷,也意會到路德憤怒的原因,是因教會千多年以來建構的神學基礎,原來不是保羅和奧古斯丁的啟示神學和恩典神學,而是亞里士多德以來的經院哲學,這下他就非常憤怒了。

  路德非常親近奧古斯丁而反對亞里士多德,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這兩位大師開啟了人類歷史以後的兩條大道。奧古斯丁尊崇恩典的神學,是以上帝為主體;亞里士多德則開啟了以人為中心的哲學、邏輯學、政治學等人文主義學科。但在路德之前的一千多年,教會神學不跟從奧古斯丁的恩典神學,卻跟從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最終出了經院哲學的一代宗師湯馬士亞奎那。這不是道德上的錯與對,而是方法論上的不準確。

  五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很清楚哲學和神學是兩種學科,它們的方法論和目標都不相同。五百年前,路德發現教會不依從《聖經》的啟示,卻用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和修辭學,塑造了一切以人的理智和感覺為中心的思想,而教會使用這些思想,維持一個這麼龐大的架構,自然地,結局只得一個,就是專權和維護教廷利益為核心。路德看在眼裏,覺得教會不依《聖經》,卻用人的思考編造了很多傳統和法規,於是他就提出來辯論。路德要糾正以人的意志為中心的教會,而讓上帝的教會重新成為上帝的教會。

  路德在五百年前寫了《教會被擄於巴比倫》,今天的教會又被擄到甚麼地方去了?路德所指的「巴比倫」,就是不屬於上帝的地方,可以是以人為中心的學術技能,可以是制度典章,也可以是消費主義、成功神學。當教會聚集了一大班信徒,就會形成一股力量,自然也會有人想控制這股力量。縱然信徒只是想每日親近主、祈禱、讀經和服侍,但因為人的罪性,就有意志想擄走他們,最明顯不過的就是消費主義。今天我們看得十分清楚,是「教會被擄於消費主義」、「教會被擄於榮耀神學」,相信路德不是要我們反對甚麼、爭取甚麼,他只是想指出,在我們思考時,不要被其他事物引誘我們離開了《聖經》的道理,要謹守崗位,我們從上帝的恩典而來,一切以上帝為中心,天天不斷地復原到這一關隘上。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